📍Bankside, London SE1 9TG
官方网站:https://www.tate.org.uk/
解说
简介
泰特是英国的一位糖业大亨,他赞助了四个以他名字命名的美术馆。这座现代美术馆位于泰晤士河河畔,过了千禧桥,对面就是圣保罗大教堂。
逛这一个美术馆通关全世界所有现代美术馆!所有的现代美术馆基本都是分三类艺术家:
1. 祖师爷爷1.0 & 2.0
2. 美国波普,以及
3. 世界不懂我系列
拍摄于2025-10-22
一进来,就会看到一个大的离谱的大堂,因为这里的前身是个发电站,为什么发电站会有一个那么大的大堂呢?这其实反映了一个现代社会的普遍现象,当一样东西失去实用价值后,要么彻底消亡,要么就会以艺术的形式留存下来。
泰特的巨无霸大厅经常会定期展览巨型装置艺术,就为了让你一进门就有种被电到的感觉,仿佛走进了一个发电站。
一楼主要就是书店和衍生品商店。出来的时候也可以逛,因此我们直接上二楼.
上二楼,从这个红色墙壁上写着in the studio的门进去,这里面挂的就是祖师爷们,有塞尚、毕加索、马提斯,一个个都是殿堂级的名字。
现代美术馆大多数是按时间布展的,起点就是20世纪初,这帮老OG活跃的年代。但相比后面的妖魔鬼怪,他们的画真的已经算好懂了。
那这帮人为什么会被称为现代艺术的祖师爷呢?有个很重要的原因,因为他们创造了一种概念叫辨识度。
如果说500年前的文艺复兴是给神像注入了人性,把二维变成了3D,那么现代艺术呢,则是将注意力从艺术品的本身转移到了艺术家的身上。
比如我们看到的这些瓶瓶罐罐、水果人物啊,其实都是用来展现艺术家个性的媒介。在老祖宗出现之后,所有艺术家都在追寻一种500米开外就能一眼认出的辨识度。那这个风气一直延续到今天。
于是我们就看到了性冷淡的莫兰迪,长着奥特曼眼睛的莫德里阿尼,小头爸爸贾克梅蒂,以及大家来找茬的玛格丽特。
那几乎每个人,都给自己设计了一个专门的形容词,就跟武林高手的必杀技一样,而再往下发展就变得越来越颠啊,直接连瓶瓶罐罐、水果、人物都可以删掉,只留下辨识度。
像
马列维奇的几何图形
蒙德里安的excel表格
克莱因的高饱和度蓝
以及丰塔纳的,连招式都不用了,直接手指一指,敌人就原地爆炸
继续往下走,随着艺术从欧洲转移到美国之后,又诞生了一批美国波普艺术家。
波普艺术pop art 就是流行艺术,跟欧洲的现代艺术其实是一对近义词。
因此,你要说波普艺术家和老前辈2.0有什么具体差别呢?大概只能通过展览标签来区分。那从罗斯科的大色块到打翻油漆桶的波洛克,辨识度依然是排在第一位的。
挂在墙上是画啊,铺地上就是地毯,不看使用说明书都不知道哪头朝上。
但波普艺术家中也有一股清流,他们直接用现成的图像搞二创,比如Andy Warhol的丝网印明星大头照,以及罗伊·利希泰斯坦的漫画放大挂墙上。
他们会给人一种好像没那么抽象的错觉,其实抽象的是他们的价格。
说到底这些都还好啊,你们自己开心就行了,至少不至于给观众造成困扰。
而接下来这类艺术家呢?都不知道该用什么形容词,因此称他们为全世界都不懂。
这是行为艺术家博伊斯的雕塑名字叫做《遭雷劈的雄鹿》但我感觉叫《没时间遛的大狗》可能会更合适。你看这地上一坨坨的,先别管艺术家想表达什么,有一点我可以打包票。艺术家本人绝对知道这一坨坨东西会让你联想到什么,而这正是他希望看到的。而泰特现在,还有一件更具争议的作品,现在没有展出,叫等价物8号啊,是用120块火砖堆在一起的一个砖头堆。这件作品,是1972年的时候,泰特花6,000美金买的。对于一件艺术品来说,这个价格其实还好,但他真的就是120块砖头。
那这件事,自然遭到了老百姓的狂喷。毕竟美术馆是拿着纳税人的钱去买溢价1,000倍的砖头,谁看了不火大?
无论是堆在地上的砖头,还是拉在角落的神秘物体,对于你看到会有什么感受,艺术家是了如指掌的啊。他甚至知道,你即使这么想,也大多不敢说出来。
因此,世界上根本就不存在什么对艺术的误读,任何误读其实都是在艺术家计划之中的。当然,我指的艺术家是那些世界知名的公认艺术家,不是那些自以为是艺术家的人,他们一个个都是人中龙凤。而如果你用摄像机对着他们,他们还是会说出一些晦涩难懂的套话,比如什么存在即合理之类的,但他们心里却明确知道你看到这堆东西是会有什么感受的。
还记得之前的祖师爷们是如何将注意力从作品引向作者本人的吗?而到了《世界不懂我》阶段,艺术家则将注意力从艺术家本人啊,转到了观众身上啊,转向了正在看这些作品的你我身上。可这一切都是谁造成的呢?
直接上4楼,一直走到底。在最后的一间房间,就是那个罪魁祸首,最终大boss杜尚的小便池,就是一个名叫杜尚的人,从五金店买来,然后签了个名直接就送展的小便池。
或许当时他自己也没有想到,这个小便池居然没有被当成恶作剧来看待,反而成为了当代艺术顶礼膜拜的图腾。他简直堪称艺术界的伏地魔,他的出现瞬间击碎了几百年打造的艺术规则,毕竟连小便池都可以放在玻璃展柜里,还有什么不是艺术呢?或者说艺术还算什么呢?他的出现,同时也将观众的反应变成了艺术的组成部分,就相当于将豆瓣评分直接写进了电影剧本里面。
Date: 17 September 2025 – 12 April 2026
Price: £15 / Free for Members
Experience Picasso’s works in a new way with an exhibition staged by contemporary artists
Pablo Picasso was fascinated by performers and their ability to transform. He was inspired by the dancers, entertainers and bullfighters he painted. He borrowed from them to create his own public persona: Picasso, the Artist.
Marking the centenary of his famous painting The Three Dancers, this exhibition, staged by celebrated contemporary artist Wu Tsang and author and curator Enrique Fuenteblanca, sheds new light on Picasso’s work. They will transform the exhibition space into a theatre for displaying over 45 works by Picasso from Tate's collection, alongside key European loans. This includes paintings, sculpture, textile and works on paper, some never seen in the UK before.
Through his persona, Picasso cultivated a myth surrounding himself as both a celebrated artist and an outsider. The way that he did this can be examined through the contemporary idea of ‘performativity’ - how words and actions can effect change and form identity. This persona was always fascinated by alternative lives and the tension between popular culture and the avant-garde. It accompanied him throughout his life and continues to shape how we imagine the role of the artist today.
Theatre Picasso is presented in The George Economou Gallery. In partnership with White & Case. Also supported by the Huo Family Foundation. With additional support from The Theatre Picasso Exhibition Supporters Circle, Tate Americas Foundation and Tate Members.
以全新方式体验毕加索的作品——由当代艺术家策划的特别展览
巴勃罗·毕加索(Pablo Picasso)深受表演者及其“变身”能力的吸引。他从舞者、艺人和斗牛士身上汲取灵感,并借助他们的特质塑造了自己的公众形象——“艺术家毕加索”。
为纪念他著名作品《三位舞者》(The Three Dancers)创作一百周年,本次展览由享誉国际的当代艺术家Wu Tsang 及作家、策展人恩里克·富恩特布兰卡 Enrique Fuenteblanca 共同策划,为毕加索的艺术创作带来新的视角。他们将把展厅转化为一个“剧场”,呈现来自泰特美术馆(Tate)馆藏及欧洲重要借展的45件以上毕加索作品,涵盖绘画、雕塑、纺织与纸上作品,其中部分作品首次在英国亮相。
通过其塑造的“艺术家”形象,毕加索在世时就为自己营造了一个既是被赞颂的艺术家、又是局外人的神话。今天我们可以借助当代的“表演性”(performativity)理论重新审视这种现象——语言与行为如何改变世界、塑造身份。毕加索始终对“另一种生活方式”、大众文化与先锋艺术之间的张力着迷,而这种特质伴随他一生,也持续影响着我们对“艺术家角色”的想象。
“毕加索剧场”(Theatre Picasso)展览在乔治·伊科诺穆画廊(The George Economou Gallery)举行。 由怀特与凯斯律师事务所(White & Case)合作呈现,霍氏家族基金会(Huo Family Foundation)提供支持,并获得“毕加索剧场展览支持者联盟”、泰特美洲基金会(Tate Americas Foundation)及泰特会员(Tate Members)的额外支持。
🎭《毕加索剧场》
展期:2025年9月17日 – 2026年4月12日
展出地点:乔治·伊科诺穆画廊(The George Economou Gallery), Tate Mordern
由当代艺术家 Wu Tsang与 恩里克·富恩特布兰卡Enrique Fuenteblanca 构思并策划,协同泰特国际艺术部策展人团队呈现。
展览简介:
巴勃罗·鲁伊斯·毕加索(Pablo Ruiz Picasso,1881–1973)是二十世纪最著名的画家之一。在他漫长的创作生涯中,毕加索以多样的艺术风格——包括立体主义与新古典主义——不断推动现代艺术的变革。
他的艺术与公众形象始终引发热烈讨论,激发了无数艺术家与学者反复探讨他的作品。
为纪念泰特收藏中的名作《三位舞者》(The Three Dancers, 1925)创作百年,泰特邀请吴翊与富恩特布兰卡策划本次展览。他们并未采取传统的历史回顾方式,而是将“策展”本身视为一种表演,以“舞台”的形式呈现泰特的全部毕加索藏品。观众被邀请走上舞台,与这些作品同处一室,从“表演”的角度重新思考毕加索如何塑造了自己的公众形象,并如何深刻影响了我们观看与收藏艺术的方式。
展览既肯定了毕加索的艺术创新,也正视其中的复杂性,试图突破“孤独天才”的神话,重新审视他的创作如何植根于更广阔的社会与艺术语境之中——包括艺术交流、借鉴行为与特定的历史条件。
🎟️ 表演项目(Performance Programme)
本展览期间将举办由国际艺术家与编舞家带来的舞蹈与表演节目,其中包括 Moved by the Motion 呈现的《卡门》(Carmen)片段演出,以及 Yinka Esi Graves 创作的特定场域作品。
📅 时间:2025年10月17–18日, 2026年3月6–7日
📍 地点:The Tanks,晚上7点
🤝 合作与支持
合作单位:
White & Case LLP
主要支持:
霍氏家族基金会(The Huo Family Foundation)
额外支持:
“毕加索剧场展览支持者联盟”(Theatre Picasso Exhibition Supporters Circle)
François-Xavier 与 Natasha de Mallmann
Lydia 与 Manfred Gorvy
机构支持:
泰特美洲基金会(Tate Americas Foundation)
泰特会员(Tate Members)
🖋️ 策展与创作团队
策展与构思:
艺术家 Wu Tsang与 Enrique Fuenteblanca
与泰特策展团队合作:
Rosalie Doubal(国际艺术部高级策展人,表演与参与)
Natalia Sidlina(国际艺术策展人)
Andrew de Brún(国际艺术助理策展人)
🏛️ 来自合作方的寄语
“White & Case 一直致力于在全球范围支持艺术,因为我们相信艺术具有启发与挑战观念的力量。今年,我们非常荣幸能与泰特美术馆合作,共同呈现《毕加索剧场》,庆祝毕加索名作《三位舞者》(The Three Dancers)创作百年。
这一开创性的展览重新审视了毕加索的艺术,突出了他与戏剧及表演艺术的深刻联系。
在 White & Case,我们的工作跨越文化与大陆,秉持着创新与协作的共同信念。我们很荣幸能支持体现这些价值观的艺术,并与泰特携手呈现这样一场激发新思考、促进跨文化对话、并重新照亮二十世纪最具影响力艺术家之一的展览。”
——Heather McDevitt
White & Case LLP 主席
🧩 展览制作与支持团队
档案: Victoria Jenkins
艺术品搬运: Lilian Baldwin、Jim Cross、William Cunningham、Paul Duncan、Alfred Golding、Victoria Grenier、Patrick Higgs、Nathan Jones、Tim Offredi、Marine One、Konstantine Pettas、Jack Severn、Sarah Shalan、Jesse R. Tennant、Joao Trindade
影音支持: Tate AV 团队、ADi Audiovisual
馆藏登记与陈列: Giulia Caverni
保护与预防性保存科学: Kate Perks
策展团队: Manuela Buttiglione、Andrew de Brún、Rosalie Doubal、Stephanie Hadfield、Joseph Morgan Schofield、Natalia Sidlina、Demelza Watts
展览设计: Roll、Lucie Rebeyrol
登记管理: Máté Hegedus、Travis Miles
平面设计: Bethan Bowers、Chiara Garcia Melchiorri、Leonardo Santana
安装团队: Hannah Crowley、Gemma Geraghty、Yaakov Gueta、Adam Wozniak
解说与文本撰写: Giulia Calvi、Tom Emery、Kirsteen McSwein
绘画修复: Mine Diri、Madeleine Ewing、Jane McCree
纸本与摄影修复: Charity Fox、David Schroeter、Elsa Money、Michal Sofer
观众体验: Ewa Bielecka、Sandra McLean、Renata Smialek 及观众体验专员团队
展览搭建: Sam Foster
图文印刷与安装: Albemarle Graphics
灯光设计: ZNA
🖼️ 特别鸣谢
藏品借展支持:
巴黎国立毕加索博物馆(Musée national Picasso–Paris)
安提布毕加索博物馆(Musée Picasso Antibes)
英国国家美术馆(The National Gallery, London)
彭罗斯藏品(The Penrose Collection, East Sussex)
其他感谢:
Frames Conservation、Conservation Workshop、Photography and Imaging、Sculpture & Installation、Art Conservation 团队
✳️ 引言 Introduction
巴勃罗·鲁伊斯·毕加索(Pablo Ruiz Picasso,1881–1973,出生于西班牙马拉加)是二十世纪最著名的画家之一。
在他漫长的艺术生涯中,毕加索以多种不同的风格创作——从立体主义到新古典主义——这些风格的转变成为现代艺术史上的重要转折点。
由于其卓越的影响力,毕加索的艺术与公众形象至今仍引发热烈讨论;艺术家与艺术史学者不断回到他的作品,重新思考其意义。
在泰特馆藏中,最著名的作品之一便是 《三位舞者》(The Three Dancers, 1925),而这幅作品创作至今正值百年。
为纪念这一里程碑,泰特邀请当代艺术家 Wu Tsang 与 恩里克·富恩特布兰卡(Enrique Fuenteblanca) 策划一场与这幅画“对话”的展览。
他们并未采用传统的艺术史叙事方式,而是将“策展”视为一种表演:
他们以“舞台”的形式呈现整个泰特馆藏中的毕加索作品,邀请观众与这些作品一同“登台”,
透过毕加索来思考“表演”的意义——他如何塑造自己的公众形象,并改变了人们观看与理解艺术的方式,从而深刻影响了当代艺术收藏与展示的理念。
在承认毕加索的艺术创新与复杂性的同时,本展览试图超越“孤独天才”的神话,
重新考察他在更广阔的艺术交流与社会语境中如何实践创作,包括他与他人之间的互动、借鉴以及所处的历史条件。
👩🎨 策展人介绍
Wu Tsang
屡获殊荣的视觉艺术家、电影与戏剧导演。
她的影像装置作品《幸福的一天》(A day in the life of bliss, 2014)为泰特馆藏的长期借展作品之一。
恩里克·富恩特布兰卡(Enrique Fuenteblanca)
作家、艺术家及策展人,常为当代舞蹈与弗拉门戈创作戏剧性文本,长期与吴翊合作。
👨🎨 谁是巴勃罗·毕加索?
如希望以更轻松的方式了解这位艺术家,可阅读泰特儿童网站上的介绍文章:
👉 tate.org.uk/kids/explore/who-is/who-pablo-picasso
🎞️ 影像作品
Man Ray(曼·雷,1890–1976)
《毕加索饰演卡门》(Pablo Picasso performing as Carmen)
节选自影片《La Garoupe》(1937)
片长:29秒
© 2025 Man Ray 2015 Trust / DACS, London.
发行方:Cinédoc Paris Films Coop
编号:X101507
🎭 《表演中的毕加索》(Performing Picasso)
毕加索刻意塑造并“演绎”了一个公众形象——一半是“天才”,一半是“局外人”。
这种人格化的表演帮助他定义了“艺术家”这一角色:
既是独立的创作者,又是社会中神秘、边缘的存在。
策展人认为,毕加索在其公众形象中融入了戏剧性的手法。
这不仅体现在他为镜头表演般地“挥动画笔”的方式中,也体现在他如何通过杂志与电影塑造自我形象。
毕加索对“表演”的理解,源自他对戏剧、舞蹈以及诸如马戏、弗拉门戈等大众艺术形式的迷恋。
他从这些形式中借鉴元素,并将其转化为自身创作的工具。
要真正理解毕加索,就必须看到他如何利用“表演”的手段。
同时,我们也能由此看见他如何与周遭世界产生关联——
让他的作品与当代的核心问题展开对话。
【展柜展品】
1️⃣ 诗稿手稿(1936年1月)
影印件,英文译文可索取。
2️⃣ Gjon Mili(1904–1984)摄影作品
《毕加索在高尔夫茹昂海滩扮作弥诺陶洛斯》(1968年)
展览印刷版
© The LIFE Picture Collection / Shutterstock, X101513
© Musée national Picasso–Paris, X102377
🎧 音频展项
《毕加索的诗歌》(Poems by Pablo Picasso)
创作于1935年11月24–28日,由毕加索好友 Jaime Sabartés 朗读,
并于1936年1月13日由巴塞罗那电台(Rádio Barcelona)播出,节目标题为《毕加索的文学》(La Literatura de Picasso)。
片长:1分41秒。
英文文字版可索取。
藏于巴塞罗那毕加索博物馆(Museu Picasso Barcelona)。
编号:X102378
🎭 展厅 2(Room 2)
【主题墙文】A Terrible Theatre: Scene, Obscene 「恐怖剧场:舞台与越界」
自古以来,舞台艺术便常以“越界”为其本质之一——**“淫秽”(obscenity)**与“禁忌”并存,构成戏剧的原始能量。
表演艺术传统上给予我们一种“许可”,让我们得以通过对禁忌题材与行为的探索来反思社会。
毕加索在其创作中,常以既私密又带有政治色彩的方式处理“淫秽”主题。
在他所描绘的剧院与妓院场景速写中,我们看到他利用“舞台式的空间结构”去框定并揭示这些被认为“不堪入目”的画面。
通过这样的构图,毕加索把自己置于“悲喜剧艺术家”的角色中——
他将那些社会不愿直视的事物带上舞台,使它们成为人类境况的一部分。
🖼️ 展品(从上到下 / 从左到右)
1️⃣ 《斗牛士之舞》(Dance of the Banderillas)
1954年
纸上石版画
2️⃣ 《蚀刻版 1968年3月24日 II(L.6)》
1968年
纸上蚀刻版画
3️⃣ 《蚀刻版:1972年3月1日、5日(L.155)》
1972年
蚀刻、凹刻与凹版水印版画
4️⃣ 《蚀刻版(1970年3月31日、4月2日)》
1970年
凹版水印与干刻版画
5️⃣ 《蚀刻版:1971年5月22日、26日、6月2日(L.133)》
1971年
凹版水印与干刻版画
6️⃣ 《蚀刻版:1971年5月19–31日、6月2日(L.130)》
1971年
凹版水印与干刻版画
7️⃣ 《蚀刻版:1971年4月10日(L.112)》
1971年
纸上蚀刻
8️⃣ 《蚀刻版:1970年2月11日–3月30日(L.13)》
1970年
纸上蚀刻
9️⃣ 《蚀刻版:1968年8月20日 I(L.289)》
1968年
纸上蚀刻
10️⃣ 《蚀刻版:1970年2月19日(L.16)》
1970年
纸上蚀刻
以上作品均为泰特藏品(Tate Collection)。
部分由古斯塔夫与艾莉·康威勒(Gustav and Elly Kahnweiler)捐赠或购入。
🖼️ 展品(第二组)
(从上到下 / 从左到右)
1️⃣ 《穿衬衫的女子》(Seated Woman in a Chemise)
1923年
布面油画
2️⃣ 《梨子碟》(Dish of Pears)
1936年
布面油画
3️⃣ 《花卉》(Flowers)
1901年
布面油画
4️⃣ 《构图》(Composition)
1948年
纸上石版画
5️⃣ 《穿衬衫的少女》(Girl in a Chemise)
约1905年
布面油画
6️⃣ 《新古典主义画家在其工作室》(Neo-Classical Painter in his Studio)
1963年
纸上蚀刻版画
以上作品均由泰特藏品提供。部分由当代艺术协会及康威勒夫妇协助捐赠或购藏。
🎨 特别展出作品
《穿衬衫的少女》(Girl in a Chemise)
约1905年
布面油画
这幅画最初描绘的是一个少年形象,后被毕加索改绘成女性。
想深入了解这幅作品的创作过程,请参阅泰特研究文章:
👉 tate.org.uk/research/tate-papers/28/picasso-girl-chemise
藏品编号:Tate. Presented by Patrick Seale Prints 1975 P01718
《接吻》(The Kiss)
1967年
石墨纸本
藏品编号:T12203
《哭泣的女人》(Weeping Woman)
1937年
石墨与蜡笔纸本
藏品编号:T06929
(英国政府以税抵方式赠与泰特美术馆,1995年入藏)
【墙文】🏛️ 收藏毕加索(Collecting Picasso)
毕加索作品在全球博物馆中的广泛收藏,足以说明他在塑造现代与当代艺术中所扮演的核心角色。
策展人在本展中以“舞台”的形式呈现泰特馆藏的毕加索作品,
以此邀请观众思考:博物馆为何收藏它所收藏的?又为何展示某些作品而隐藏另一些?
当我们完整地审视泰特的毕加索藏品时,究竟能从中读出什么?
当今,包括泰特在内的许多博物馆都在重新评估自身收藏体系的逻辑。
展示毕加索的同时,也意味着必须正视他的遗产与矛盾。
毕加索的创作引出了复杂的问题——
例如对他国文化的借用、原创与再造的边界等。
这些问题为我们提供了理解自我与思考当代艺术机构的新视角。
🎭 展厅 3(Room 3)
【主题墙文】
Backstage – Performativity: Doing Things with Art
「后台:表演性——以艺术行动」
展览《毕加索剧场》邀请我们超越对绘画表面的凝视,去思考艺术家通过作品与行动究竟在做什么。
在此,“表演性(Performativity)”这一概念成为理解的关键。
“表演性”有多种含义,其中一个重要层面是:语言与行为如何能产生改变、重塑或颠覆某种存在状态。
哲学家 J.L. 奥斯汀(J.L. Austin) 曾以婚礼上的一句 “I do(我愿意)” 为例说明——当话语在特定情境中被说出,它不仅描述事实,更创造了现实。
在社会与艺术语境中,“表演性”也被用来理解身份的生成方式,例如性别、阶级、社会角色等都是通过不断被表演、被重复而确立的。
🎨 从表演性的视角看毕加索
如果我们从“表演性”的角度来看毕加索的创作,
会发现他经常通过语言、动作与图像的力量进行游戏与实验——
这些行为不断影响我们对艺术的感知方式。
同时,作为观众的“我们”也可以反思自身:
在面对他的作品时,我们是否也在扮演某种角色?
🖼️ 展示作品
《骑马的蓝衣少年》(Horse with a Youth in Blue)
1905–1906 年
水彩与不透明水粉纸本
泰特馆藏(C. Frank Stoop 遗赠,1933)
📷 影像展项
《毕加索1932年巴黎乔治·佩蒂画廊个展现场》(Picasso’s Installation at the Galerie Georges Petit, Paris, 1932)
摄影师:Alfred H. Barr, Jr.(并附其批注)
照片中可见作品《女子头像》(Head of a Woman, 1924)(下排右二)
1932年,展览摄影版
数字图像版权: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 / Scala, Florence
编号:X102772
毕加索于1932年在巴黎乔治·佩蒂画廊(Galeries Georges Petit)亲自策划了自己的第一次回顾展。
他亲自安排作品的陈列,并刻意混合不同风格与时期。
这种主动“布展”的行为,本身就是一种表演性的姿态——
毕加索不再只是“画家”,而成为艺术呈现的导演与构架者。
🖋️ 展示作品
《看吧,人子(仿伦勃朗)第四版第五状态》(Ecce Homo after Rembrandt, IV State V)
1970年2月3日
纸上蚀刻与凹版水印
泰特馆藏,购于1993年
《牧神揭开熟睡女子的面纱(木星与安条珀,仿伦勃朗)》
Faun Revealing a Sleeping Woman (Jupiter and Antiope, after Rembrandt)
1936年
纸上蚀刻与凹版水印
泰特馆藏(古斯塔夫与艾莉·康威勒夫妇赠,1974年入藏)
💡 概念延伸
本展厅通过“表演性”的视角揭示:
毕加索不仅在创作作品,也在“表演”艺术家的角色;
观众的凝视、展览的布置、作品的呈现方式,都构成了艺术行为的一部分;
每一次艺术的“观看”,其实都是一次“舞台上的共演”。
展厅 4(Room 4)?
这一部分是整场展览的情感与思想高潮,主题为 “画家与模特 / 动物、战争与暴力 / 工作室与舞台”(The Painter and the Model, Animals, War and Violence, The Artist’s Studio),内容丰富,涉及《哭泣的女人》《三位舞者》等代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