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llbank, London SW1P 4RG
简介
展现整条英国本土绘画的时间线。
泰特是英国的一位糖业大亨,他赞助了四个以他名字命名的美术馆。泰特不列颠这座建筑原本是市区的监狱,在1890年被拆掉之后重新建立了泰特。到现在也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
Tate Britain, known from 1897 to 1932 as the National Gallery of British Art and from 1932 to 2000 as the Tate Gallery, is an art museum on Millbank in the City of Westminster in London. It is part of the Tate network of galleries in England, with Tate Modern, Tate Liverpool and Tate St Ives.
泰特不列颠
门票不要钱
动线
先是英国绘画之父,大天才贺加斯William Hogarth (3号展厅)
后来出现四位厉害的画家:
画肖像画的庚斯伯罗Gainsborough
画风景画的Constable
画马的Stubbs
JMW Turner:风景人物都画
1号展厅 (1545-1640)
The Cholmondeley Women 乔蒙德利加的女人
Unknown Artist 1600
Oil paint on wood
图上有一段文字注释:图上这两位女子生日同一天,结婚同一天,生娃也是同一天,因此画下来记录这逆天巧合。
英国绘画的起点
2号展厅 (1640-1720)
The Whig Junto
1710
一幅大画 H 319 x W 364.9 cm
记录一个乡巴佬政党:辉格党whig,的成立
宫廷与议会
1640–1720
这是一个深刻变革的时代:内战、弑君和政治革命接连发生,新思想不断涌现,新艺术形式蓬勃发展。
1642 年内战爆发,最终导致查理一世被处决,并进入由护国公奥利弗·克伦威尔主导的十年清教徒严格统治。克伦威尔死后,1660 年王政复辟,查理二世即位。在这动荡时期,英国一些最有才华的艺术家脱颖而出,例如荷兰画家彼得·利利,他成为查理二世的御用肖像画师。与此同时,其他艺术家则随着局势的变化而起落沉浮。
在全球范围内,英格兰开始扩张其殖民利益:通过征服爱尔兰和牙买加,逐渐确立控制;与莫卧儿帝国的战争显示了在印度日益增长的野心。哈德逊湾公司挑战法国在北美部分地区的主导地位,而皇家非洲公司则使早期跨大西洋奴隶贸易制度化,其利润直接归属君主。国内方面,1688 年的“光荣革命”孕育了政党政治;1707 年《联合法案》将英格兰与苏格兰合并为“大不列颠王国”。
在这些深刻的社会与政治巨变中,英国的艺术也在转型。新兴的职业阶层开始有能力购买绘画作品。为了迎合这一新观众群体,来自低地国家的艺术家引入了风景画、静物画和战斗画等新题材。英国本土画家数量也在增加,激发了关于建立“英国画派”的讨论。史上首次,出现了成功的女性职业画家,其中最著名的当属玛丽·比尔。
3号展厅 (1720-1760)
O the Roast Beef of Old England (‘The Gate of Calais’)
William Hogarth 1748
威廉贺加斯(1697-1764),英国国宝级画家,生于伦敦,终生居住于伦敦。喜欢用画笔讽刺实事,比如讽刺法国人穷,讽刺苏格兰人又穷又醉,讽刺天主教脑满肠肥...
这幅画是一件政治作品political work 。尽管对于霍加斯对法国和欧洲的狭隘态度(这个问题在今天依然存在)并不赞同,但这幅画确实实现了它的目标:展现了1748年英法局势的历史视角。
这里充满了叙事性,画面中心是一块牛肉,成为饥饿的法国士兵们眼中的明星。一个胖修士French monk (他胖是因为吃得好,这意味着他并不值得信任)嫉妒地伸手触碰那块肉。甚至连鳐鱼ray fish ,几乎带着人的面孔,也盯着那块烤肉。在角落里,一个苏格兰雅各布派隐藏着身影祈祷,不敢看它。霍加斯本人也出现在画中最左边,就像摄影师或电影导演一样,他正在捕捉这一场景。
霍加斯在完成这幅画的一年后,又刻制了一幅版画。他是第一个利用版画艺术art of engraving 来推广自己作品的英国艺术家。原作一直保存在霍加斯手中,后来进入私人收藏,而版画则能触达更广泛的大众。它被刊印在书中,复印品以几个先令的价格出售。
Artwork Caption The Strode Family
William Hogarth c.1738
他喜欢在作品角落画一只杂种巴哥犬,名字叫特朗普trump
霍加斯不仅是英国第一位伟大的本土架上画家;他的作品也比任何其他画家更能体现英国的民族性格。或许我们如今已失去了一些这位十八世纪典型英国人所拥有的坚毅与自信,但我们依然能在他的身上看到许多与我们自身品味和偏见的共鸣。霍加斯的天才,使我们得以比同时代任何一位画家更深入地洞察十八世纪英国的生活与风俗。
Hogarth is not only the first great native English easel-painter; his pictures epitomize perhaps more than any other the British character. We may possibly have lost some of the robustness and assurance of this typical eighteenth-century Englishman, but we can still find in him a reflection of many of our own tastes and prejudices. Hogarth’s genius gives us a wider insight into the life and manners of eighteenth-century England than any other painter of the period.
1720-1760
伦敦是欧洲最大的城市,也是全球贸易与商业的枢纽。像威廉·霍加斯这样的艺术家,向我们展示了都市生活的多面性。
在西欧经济平稳增长的时期,伦敦成为商业交易和咖啡馆的繁荣市场。与布里斯托尔和利物浦一样,伦敦也是跨大西洋奴隶贸易的重要中心。由此带来的货物和利润源源不断涌入英国城市。1756年战争爆发后,英国在战胜法国的同时,进一步巩固了其在海外的地位,扩大了北美殖民地,并在印度集中权力。
宗教狂热与冲突逐渐退却,新的商业价值观开始占据主导地位。富裕的商人在伦敦的艺术市场上与贵族和地主一道,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艺术家们为他们创作家庭与朋友的小型群像画,被称为“谈话图(conversation pieces)”。这一新形式逐渐发展为一种独具英国特色的绘画体裁。这些描绘上流社会时尚生活的场景,展现出由英国殖民财富支撑的消费文化:人们抽烟草,饮用加糖的茶与咖啡,并使用中国瓷器来饮用。
霍加斯的“谈话图”因其自然生动而广受赞誉。他对城市喧嚣生活的描绘,以及跨越社会阶层的辛辣讽刺作品,也极具人气。尽管一些最优秀的欧洲艺术家,如意大利画家卡纳莱托,仍然来到伦敦,但同时,人们也在大力推动建立本土的英国绘画学派。而霍加斯正是这一事业的积极拥护者。
Heads of Six of Hogarth’s Servants
William Hogarth c.1750–5
宣传作用: 这幅画很可能曾悬挂在霍加斯的画室里,用以向富有的潜在客户展示他在捕捉人物神态与性格方面的高超技艺。
独特性: 在当时,将自己的仆人作为描绘对象、而且脱离他们日常工作身份来表现,是一种相当少见的做法。
社会评论: 这幅画为工人阶级人物留下了罕见的肖像,以自然主义风格表现了他们的人性与尊严。
个体特征: 霍加斯在画中展现出捕捉每位仆人独特个性的非凡能力,这是这件作品最引人注目的特点之一。
The Rev. John Chafy Playing the Violoncello in a Landscape 约翰·查菲牧师在风景中拉大提琴
Thomas Gainsborough 1750-52
庚斯博罗是18世纪下半叶英国最成功的肖像画家 British portrait painter
约翰·查菲牧师是萨福克郡Suffolk 大布里塞特教区Great Bricett 的牧师vicar,当时庚斯博罗Gainsborough就住在附近的萨德伯里Sudbury 。查菲Chafy是一位才华横溢的音乐家。庚斯博罗本人也擅长多种乐器,并且是伊普斯威奇音乐俱乐部Ipswich Musical Club 的成员。在查菲身后的神庙中,有一尊手持七弦琴的雕像,这是舞蹈与爱情诗歌缪斯女神的象征。这大概暗示了查菲即将到来的婚姻。
4号展厅 (1760-1815)
挂满了画,以前法国官方艺术沙龙,还是英国皇家学院展,都是这么摆放的。
6号展厅 (1760-1815)
The Death of Major Peirson 皮尔森少校之死
John Singleton Copley,1782–4
历史画,政府出资,有教育意义
这幅宏伟的画作展现了英国军队自信的胜利形象。1781年1月5日,法国入侵了英属的海峡群岛泽西岛。弗朗西斯·皮尔森少校成功率领反击,在此画中,他作为为国捐躯的烈士而被纪念。
这场相对规模较小的胜利,在当时英属美洲殖民地为独立而奋战之际,却极大地鼓舞了英国的民族士气。科普利在画中加入了一位为皮尔森复仇的黑人士兵,浪漫化地表现了大英殖民地和被英国统治者的忠诚。然而,这名黑人的真实身份并不明确。
Salisbury Cathedral from the meadows 索尔兹伯里坐堂
Constable 1831
In May 2013 the painting was bought by Tate for £23.1m.
有时候不展出,因为所有者很多在打架~ 就像彩虹一样,遇到就是运气。
暗示对于political reform on Anglican Church的担忧。风雨storm过后见彩虹。
康斯特布尔与索尔兹伯里这座城市的渊源,源于并得益于两段重要的友谊.他与主教约翰·费舍尔(John Fisher),以及其侄子、大执事约翰·费舍尔(同名)的交往。这二人都是他的重要赞助人。自1811年起,康斯特布尔经常前往索尔兹伯里小住,并创作了大量描绘城市及周边景色的作品,尤其集中在大教堂周围——那里正是费舍尔叔侄的住所所在。例如在1820年代,他创作了多幅中等尺幅的《主教官邸中的索尔兹伯里大教堂》变体(现藏伦敦V&A),其原作即由主教本人委托。
费舍尔在1829年鼓励Constable创作一幅大型的Salisbury主题画作,以转移他因妻子玛丽亚于1828年去世而陷入的悲痛。在1829年8月9日的一封信中,他写道:“我完全确信,‘乌云下的教堂’是你能选的最佳题材。”作品的主题在一系列素描与油画构图草稿中逐渐成形,这一幅《草地上的索尔兹伯里大教堂》约1829年作。最终作品中占据主导的彩虹,在那些前期习作里完全不存在,而且从气象学角度来说,也不可能出现在画中所描绘的天气条件下。
8号展厅 (红墙)
Carnation Lily Lily Rose 康乃馨 百合花 百合花 玫瑰
John Sargent 萨金特 1885-1886
174 × 153 cm
必看画
标题取自19世纪一首流行歌曲的歌词
描绘黄昏时分两个女孩在花园中点灯笼的场景
画出了暮光twillight,捕捉下转瞬即逝的那几分钟,作者萨金特每天就画几分钟,前前后后一共画了两年多才完成
英国人向来不喜欢充满法国味的印象派,萨金特用了一种英国人喜欢的花园风,包裹了印象派奔放的笔触,让英国人喜欢了。但萨金特John Sargent不是英国人,是美国人😂
就是一幅美丽动人的画:好看就够了,任何阐释在好看面前都是画蛇添足
The Lady of Shalott 夏洛特夫人 (8号展厅)
John William Waterhouse 1888
这是一幅充满诗意的作品,本画灵感来源于19世纪英国诗人阿尔弗雷德·丁尼生(Alfred Tennyson)于1832年创作的叙事诗《夏洛特夫人》。
“顺着昏暗的河面
她像个陷入迷 trance 的先知,
预见自己的不幸——
面色如镜般冷寂,
她凝望着卡美洛。
日暮时分
她松开铁链,躺下身来;
宽广的水流带她远去,
夏洛特女郎。”
这首诗讲述了一位被诅咒的女子,她被困在通往卡美洛河流中的一座塔楼上,终日只能通过镜子观看外界,并将所见织入她的织锦中。当她被骑士兰斯洛特的英姿吸引,直接望向窗外时,诅咒应验,她离开塔楼,乘船前往卡美洛,但在途中不幸去世。本画画的是她在冒着死亡危险进入寒冷的外界,船上蜡烛熄灭,在到达之前濒死的场景。而骑士连她是谁都不知道…
完美诠释了心疼男人就是不幸的开始~
沃特豪斯在画中描绘了她松开船链的一刻,她凝视着放在三支即将熄灭的蜡烛前的十字架。丁尼生是当时艺术家的热门题材,尤其受到前拉斐尔派的青睐。沃特豪斯的传记作者安东尼·霍布森提到,这位画家拥有一本丁尼生诗集,并在书中所有的空白页上都画满了素描草图。
画中的风景充满自然主义风格;这是沃特豪斯短暂的“户外写生时期”中的作品。具体地点尚未确定,但沃特豪斯一家经常到萨默塞特和德文郡旅行。传统上认为,画中模特是艺术家的妻子。沃特豪斯的素描本里包含大量与这幅画相关的铅笔稿件,以及他六年后创作的同名画作(1894年,利兹市美术馆)的草图。第二幅作品描绘的是女郎望出窗外、诅咒应验的瞬间。沃特豪斯还绘制过后续场景的草图,即夏洛特女郎的船漂入卡美洛的情景。
这幅画是亨利·泰特爵士捐赠的原作之一。
再旁边的三幅画
Past and Present 过去和现在
Augustus Leopold Egg 1858
一幅是两个抱腿痛哭的姐妹望着窗外月亮
第二幅是倒叙,姐妹俩小时候丰衣足食,生活优渥,直到有一天父亲发现母亲外遇
最后一幅是被赶出家门的母亲抱着私生子蜷缩在桥洞下,望着空中同一个月亮
英国的绘画就很有剧情感
这一整个房间展示了:拉斐尔前派Pre-Raphaelite Brotherhood
这是英国本土能载入绘画史的一个流派,维多利亚时期。他们的目标是回到拉斐尔之前的艺术。
其中最出名的一幅画:
Ophelia 奥菲莉娅
John Everett Millais 1851-1852
2021年浦东美术馆开幕就借了这幅画。
展现了一种精致到极致的纯正英伦风。
奥菲莉娅是莎士比亚悲剧《哈姆雷特》中的角色,她是哈姆雷特的恋人,但因王子的复仇装疯计划,昔日热情的恋人变得癫狂、冷漠,父亲波洛涅斯 亦无辜死于哈姆雷特的剑杀,接连的创伤导致其精神崩溃,最终在宫殿中失足溺水身亡。
米莱斯在创作这幅画时,深受前拉斐尔派艺术理念的影响,追求自然主义和细节的真实性。画面中的奥菲莉娅漂浮在水面上,双手张开,面容平静,用疏离的眼神凝望自己多舛的命运,画面整体氛围充满了悲剧色彩。她的衣裙和头发在水中散开,形成优美的曲线。画面背景是一个充满细节的自然场景,包括各种花草、树木和水流。米莱斯在创作时,花费了大量时间在户外写生,以确保每一片叶子、每一朵花都栩栩如生。这些植物是完全依照哈姆雷特第四幕第七场莎士比亚描写的细节进行了还原:
漂浮的黄花是毛茛
裙摆上的花是荨麻:代表所承受的巨大痛苦
雏菊:纯洁
脖子一圈紫罗兰:代表忠诚,贞洁
三色堇:未完成的爱
手里拿着的耧斗菜,芸香,象征忧愁悲伤
画家请来受前拉斐尔学派艺术家钟情的模特伊丽莎白·西达尔(Elizabeth Siddal)扮演奥菲利娅,长时间浸泡在浴缸里帮助其完成创作。为这幅画做模特的女子也是名艺术家,同样是英年早逝,真令人惋惜。而且为了成就这幅画,她冬天泡在浴池里,生了一场大病,后来身体也一直不好,长期靠鸦片止疼续命。仿佛冥冥之中有种悲剧的宿命感。
《奥菲莉娅》不仅是一幅艺术作品,更是对莎士比亚戏剧中悲剧角色的深刻诠释与视觉化呈现。它巧妙地将英国16世纪文学经典与19世纪维多利亚时期的文艺思潮相连接,既展现了拉斐尔前派对自然与情感的极致追求,又折射出维多利亚时代对人性、命运与女性角色的复杂思考。通过米莱斯的笔触,奥菲莉娅的形象超越了戏剧文本,成为跨越时空的艺术符号,既承载了文学传统的厚重,又呼应了当时社会的审美与哲学探索。
但很多艺术评论家认为 拉斐尔前派运用的大量繁复细节 光影 场景,过于机械精准,降低了作品本身的艺术价值。
这幅画对面有一个西方绘画经典题材
Annunciation 圣母领报
这是一个被无数画家画过无数次的圣经题材作品,讲述天使告知圣母玛利亚肚中怀了上帝之子的故事。
但画的有点拧巴,这个画派就是用古典绘画技巧尝试创新,有点用太极拳挑战张三丰的意思,就不太容易成功…或许这种拧巴感也形成了英国绘画的独有特色
11号展厅
从10号展厅另一个门进入11号展厅
Hope 希望
有一种流派叫象征主义Symbolism
和中国文人山水画很像,你看到的不一定是你看到的
浑身湿露的瞎子坐在一颗浮球上,抱着一个琴
看似还有一线希望,反而看起来很绝望
16号展厅
除了11号展厅,回到中心大长廊,到对面的16号展厅。
三联画:恐惧,痛苦,折磨
画家Francis Bacon,和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是对cp
也是象征主义
31-39号展厅
Tunrner 透纳展厅:莫奈来英国看到Turner的画,受到启发开启了印象画派
只要有透纳,旁边必有constable 康斯坦伯尔(38号展厅)
他俩真的正面冲突过。1832年,皇家艺术学院的一次夏季展览,同时邀请了两位画家参选,那时候的展览话都挂的像俄罗斯方块一样,他俩的画就正好并排挂在一起,透纳的《帆船出海》和康斯坦伯尔的《滑铁卢桥开幕仪式》(就在泰特)。turner看这幅画看好久,然后掏出画笔在自己的画上加了个红色浮标,constable后来进来看了一眼说,“he has been here and fired a gun”
两人都是风景画家,一个能画出让人眯起眼睛的太阳(turn‘s sun)
另一个能画出让人想回家的乌云(constable‘s cloud)
一个擅长展现自然的狂暴+人类科技的征服力,一个心无旁骛地描绘乡村平静的风景
The Opening of Waterloo Bridge 滑铁卢桥开幕仪式
Constable 1832
Turner被誉为英国最重要的画家之一,其重要程度体现在他的这个自画像,被印在了20镑的钞票上。
他24岁就被选入皇家学院,早期画作受到巴洛克画家的影响,29岁就开了自己的画廊,到中后期他的画风更加具有表现力,用模糊的线条和浓烈的色彩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不再是追求一比一的还原和精致。
站在学院派和印象派的交界处,他的画作对后期法国巴黎的印象派画家们也有非常深远的启迪和影响。
Turner
Turner
Constable
Constable的画板
近现代大师
弗朗西斯培根
卢锡安弗洛伊德:弗洛伊德的孙子,画人物肖像
在世作品拍卖最高价的大卫霍克尼,他的代表作大水花在这里也能看到
其他画作
Peter Doig 彼得•多伊格,Echo Lake, 1998
画面被白色湖岸线分割,上方是警车灯光照射的苍白植被,下方则是模糊的倒影。一名警察站在岸边向黑暗呼喊,灵感源自恐怖电影《13号星期五》。Doig通过厚涂颜料与朦胧笔触,将照片素材转化为梦幻场景。画作融合了纽曼的色域分割与蒙克《呐喊》的焦虑感,用强烈色彩营造出令人不安的寂静氛围
屠龙者
构图精巧的反战画。画面中是一个旋转的马戏团,每个马戏团员都张大嘴巴,神色惊恐,作者以此来表达对无休止的战争的恐惧及厌恶
芭蕾舞演员的轨迹
敦克尔克的到达。画家用同时性的手法从多个角度画了一艘船在驶达陆地的各种细节。画家是克里斯托弗·内文森而不是毕加索。
采用梵高技法画的伦敦市区
母亲温油的抱着眼神清澈的孩子
早期夜会私奔故事
要饭的故事。要饭的小孩痛苦落魄的神态画的太逼真了
2025年是Turner诞辰250年,Constable只比Turner小一岁。2025年11月到2026年4月泰特会举办Turner和Constable的特展。
英国最伟大的两位画家——J.M.W. Turner 特纳与约翰·康斯特布尔John Constable,同时也是彼此最激烈的对手。两人出生仅相差一年:特纳生于1775年,康斯特布尔生于1776年。他们都以风景画作为媒介,去反映当时正在变化的世界。
特纳成长于乔治王朝时期伦敦粗粝的市井中心,尽管出身卑微,却迅速崛起,成为艺术界的新星。与此同时,康斯特布尔作为萨福克郡一位富商之子,同样决心走上艺术之路,但他通往声誉的道路却更加艰难。虽然来自截然不同的背景,两人都与自然保持着深厚的联系,并且都立志革新风景画,使之蕴含更多意义与情感。
两位画家以风格迥异却同样大胆的手法争夺声誉,他们的激烈竞争由此展开。特纳描绘燃烧般的落日与旅途中的崇高景象,而康斯特布尔则反复回到挚爱的风景中,不断追求自然描绘的真实与新鲜感。艺术评论家将他们的作品比作“火与水”的交锋。
值此两位艺术家诞辰250周年,本次重要展览将探讨特纳与康斯特布尔交织的生平与艺术遗产。通过速写本与私人用品,你将看到他们鲜为人知的一面与更亲密的艺术心境。展览的必看亮点包括:特纳晚年的强烈而富有动感的画作——这些作品在当时震惊评论界,却后来深深启发了莫奈;以及康斯特布尔生动的云景速写,捕捉了英国天空下瞬息万变的光线。
这是一次难得的机会,让我们并置欣赏这两位英国最伟大的风景画家,正如他们在当时经常被人们比较和讨论的那样。
《特纳与康斯特布尔》展览由 LVMH 合作呈现。由霍氏家族基金会与詹姆斯·巴托斯支持,并获得“特纳与康斯特布尔展览支持者圈”、泰特美洲基金会及泰特会员的额外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