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 Martin's Pl, London WC2H 0HE
免费
简介
就在国家画廊侧边。
亨利八世
小汉斯荷尔拜因
古代没有照片,所以很多历史人物的模样我们就通过国家肖像画廊里的画才知道。
牛顿,达尔文,道尔顿,济慈,雪莱,各种名人。
在古罗马作家老普林尼的百科全书式著作《自然史》(Historia Naturalis) 中,记述了绘画的起源:描摹一个人的侧影投射出的影子轮廓。
古代时期,侧面肖像主要见于帝国铸币。随着文艺复兴早期对古代艺术的重新发现与日益浓厚的兴趣,艺术家与工匠们回溯这一传统,在奖章正面刻画侧面肖像,反面配以个人徽号,以纪念并颂扬肖像主人。随着时间推移,这类侧面肖像也出现在木板与画布之上,并逐渐发展为四分之三侧面,最终演变为正面肖像。
这些肖像在许多方面与今日普遍理解的“肖像”概念不同。当时的肖像旨在塑造理想化的形象,因而体现了另一种身份观。人物的面貌或多或少可辨,但其社会地位与熟悉的身份角色主要通过服饰与象征物来表现,指涉其性格与身份。16 世纪尤其发展了这种寓意化与视觉化的表现手法,创作出极为复杂的肖像画形式,到了世纪末更发展出全身肖像。与文艺复兴时期其他特有的器物(如描绘新生与婚姻题材的产盘 deschi da parto 以及嫁妆箱 cassoni 或 forzieri 上的装饰画板)一道,肖像画强调了“个体”的重要性。
在随后的几个世纪中,肖像画依然风行,并逐渐扩展至新兴的市民阶层,最终传播至普通人,尤其是在 19 世纪的社会与政治变革时期。到了 19 世纪末至 20 世纪,随着摄影等新媒体的发展,绘画肖像受到了挑战,并最终在一定程度上被取而代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