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British Museum 大英博物馆
📍Great Russell St, London WC1B 3DG
官方网站:https://www.britishmuseum.org/
中文官网:https://britishmuseum.org.cn/recommended_routes.html
金字塔为什么在埃及?因为大英博物馆放不下。多到自己都不知道有多少藏品的大英博物馆~
大英博物馆,成立于1753年,由英国议会通过《大英博物馆法案》(The British Museum Act 1753)正式批准建立。
1759年1月15日开始对公众开放。成为世界上首个免费向公众开放的大型国家级博物馆。
最初的馆藏来自汉斯·斯隆爵士(Sir HansSloane)的私人收藏,包括:书籍、手稿、古代文物、自然历史标本等约 71,000 件藏品。现在已经拥有800多万件藏品了。
大英博物馆位于英国伦敦市中心的 大罗素街(Great Russell Street);主建筑由建筑师 罗伯特·斯莫克特(Robert Smirke) 于 1823 年开始设计和建造。(距今200年)
世界五大博物馆(馆藏规模,学术价值,历史地位,参观人数,国际营销):大英,卢浮宫,大都会,冬宫,故宫博物院。
带亲戚朋友来过很多次,我自己大概讲讲,以下走完全程约3个小时
大门一个入口,还有一个在背面,那通常走后门,那基本就不用怎么排队,但一进去就是中国馆。
我们正式从正门进入大英博物馆的正面,是模仿古希腊神庙建的:这种一排柱子上面顶个三角形的都叫古希腊风格,顶个半圆的就叫古罗马风格。
你只要看到柱子,那他就统称为新古典主义,而就是老外在复刻他们老祖宗的风格啊,就跟我们的新中式一个意思。
"and let thy feet millenniums hence be set in midst of knowledge"
这句话出自英国诗人丁尼生Tennyson,它被篆刻在大英博物馆中央大厅的地砖上
“让你的双脚,在此后的千百年里,都站在知识中间。” ——阿尔弗雷德·丁尼生
正式进入博物馆的内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根巨大的白色圆柱体,里面是一个阅览室。
进入阅览室内部,可以看到里面有个巨大的穹顶:古希腊外壳套个古罗马穹顶,很混搭风~
这个阅览室是大英图书馆的前身,后来藏书太多,就另外建了大英图书馆。历史上曾有许多来自世界各地的名人曾到此一游,比如孙文,马克思,列宁。
但是现在这里的主要功能是借给电影公司拍电影~
绕着阅览室逆时针走,从右边的第一个门进去,这里可以了解到整个博物馆的起源。这基本就是大英博物馆的1.0形态啊,这些藏品全是这个汉斯斯隆爵士以低价卖给大英博物馆的,因此他就是名副其实的大英博物馆的奠基人,斯隆爵士呢,是个妙手仁心的医生,同时也是个残暴的杀人不眨眼的奴隶主啊。
说起来藏品就和他这个人一样复杂,因为他绝大多数的收藏都要归功于大英帝国的殖民扩张,而向来已健全的法制系统自居的英国,却在国家级的博物馆里收藏着无数来路不明的赃物。当然博物馆声称,所有展出的展品都是通过合法渠道获得的。
2号展厅
朝这个方向一直走到底啊,会看到一个黑咕隆咚的房间,门口屏幕上的大house叫沃特斯登庄园,属于巨富家族罗斯塔尔德。
间房间里放的就是沃特斯登庄园的吸烟室里的软装。当初罗斯柴尔德把他们捐给大英博物馆时,写了详细的使用说明:必须和博物馆其他展品分开,单独放在一间房间里,并给这间房间取名为沃特斯登遗赠宝Waddesdon Bequest Room。
不明白为什么搞这么隆重,但这间房间的存在却可以解释一个问题,为什么博物馆都是洋人搞出来的😂他们骨子里好像天生就有一种收集癖,这还和社会地位无关,帝王级别的会造博物馆,富豪贵族呢会收藏,就连普通老百姓家里也会放些异域风情的摆设。这是一种全种族的共同癖好,而且这种癖好一直可以追溯到500年前的文艺复兴。文艺复兴时期的王子们流行收藏世界各地的奇珍异宝,并将他们陈列在一间宝贝房里,有个德语单词就特指这种房间:Schatzkammer。那王子们之间会互相展示宝贝,以彰显自己的财力、眼界和品位,而宝贝房里的玻璃展示柜呢,也因此得到了一个别名:王子柜Princely Cabinet。那历经了几百年,西方世界名词诞生了不少,什么民主、共和、联邦,但具体到个人呢,一旦出人头地了,骨子里还是想做王子,当年的宝贝房呢也最终发展成了现在的博物馆。所以你以为造博物馆的目的的初衷又是只是纯纯的是为了满足炫耀的欲望啊。
1号展厅
这里有一件值得一看的藏品,也是本次行程的第一个必看,一块木头。
这其实是一块澳洲土著人的盾牌。并不值钱,也没什么考古价值,但背后的故事呢,却很神奇。
很多东西有名就是因为背后有一段故事。据记载,当年库克船长James Cook 在250年前18世纪1770年登陆澳大利亚的时候,遇到了当地头部部落的抵抗,被枪打死了部落的首领,而这块盾牌就属于那个首领,现在依然可以清晰的在盾牌上看到那个子弹孔,而这块盾牌后来却被作为战利品带回了英国。是博物馆的馆藏,也成为了英国人屠杀澳洲土著的证据。
✅绿松石马赛克双头蛇(墨西哥馆27号)
我们从吸烟室出来,原路返回,回到刚才放盾牌的地方,从旁边的这扇门进去,一直走,这个乌漆嘛黑的展厅里放的是阿兹特克的文物,也就是现在墨西哥那块出土的东西。距今1600年前,阿兹特克统治墨西哥大部分地区,他们视绿松石为珍宝,他们似乎特别喜欢蛇,各种形态的蛇啊,这里挂着我们第二个头目双头蛇,不知道为啥崇拜蛇… 现在一切的解释其实都是靠猜测,因为他们的语言和文字被消灭了。现在的墨西哥人不说阿兹特克语,也不说墨西哥语,而是说西班牙语。当语言和文字被消灭后,一个文明就彻底完蛋了。因此呢,这间房间生动诠释了一个结果,就是文明被摧毁的样子。
西班牙探险队当时到阿兹特克,国王将这个绿松石送给他们,没想到换来的却是传染病和杀戮,阿兹特克从此灭亡。
制作于今墨西哥的15至16世纪,这件非凡的双头蛇雕塑由2000多颗绿松石块排列在木板上制作而成。它很有可能具有仪式意义,或在祭祀场合中被佩戴。蛇与阿兹特克(Aztec)人崇拜的神灵息息相关,是羽蛇神(Quetzalcoatl)的象征。阿兹特克帝国包括从墨西哥湾至太平洋的许多地方政权,这些政权经常向阿兹特克朝贡,以示顺从,而绿松石制成的朝贡品尤其珍贵。
✅ 复活节岛石像 Hoa Hakannanai‘a(生死馆24号展厅)
继续往前走,穿过一个没人在乎的北美印第安馆,来到生与死之馆啊,Life and death, 绕到正面呢,就可以看到第三号必看Hoa Hakannanai‘a,高2.7m. 翻成英文是hidden friend.
世界未解之谜,1200年
太平洋中心遥远的复活节岛全岛共有近900座 Moai (读莫艾)石像,背朝大海,面朝火山,至今不知道来历,建造与搬运也是谜团🗿也许可以从背面的鸟人图案中找到当地祭祀文化蛛丝马迹。岛上的人认为是墓碑,甚至还不光是墓碑,而是他们的祖先本先啊,说是这个石头内部已经注入了祖先的灵魂。
岛上石像大部分由岛上的凝灰岩(火山岩的一种)雕刻而成高度:平均高度约为4米,最重的达82吨;最高的一座高达10米以上
风格:大多数石像都有人类头部和躯干的形状,有着突出的眉骨、长鼻梁、深陷的眼窝和方下巴,少数还有头顶“红帽”(Pukao,代表发髻)
穿过Hakanna一直走啊,上几级台阶,当你看到这几条彩色的龙的时候,就说明你到了中国馆了,右手边一整片都是中国馆。大英的中国藏品两万多件(总藏品数800多万件)
中国馆是大英博物馆的重中之重
王子柜分成左右两边,一个格子间代表一个时代,从右手开始逆时针转一圈啊。啊,就等于历经了上下5000年,而展品呢,也可大致分为活人用品和死人用品,所谓死人用品呢,就是陪葬品,那如果按刑期计算价值的话,每个都够枪毙好几次的,但按照原计划,这些东西本来是打算在阎王爷那里报到的时候用的,或者留着来世用的,反正他们绝对想不到最终会放在博物馆的玻璃柜里,而且还是一个他们从来没听说过的国家。
那这里呢,有一幅电子版的女史箴图,如果是实物展出的话,绝对属于镇馆及大魔王的展品,但因为古代绢画每次展开都会折寿啊,所以只能做隐藏大魔王了。有时候暑假会拿出来展览几周,到时候有机会的话可以去看看啊,可能是人生一次的机会。
那左边这一大溜呢,大多都是活人用品,比如宋代的瓷器,明代的珐琅彩,以及传说慈禧用过的象牙扇,而不少活人用品啊。
女史箴图:当今中国存世最早的绢本画,被誉为“国宝中的国宝”,更是大英博物馆中国馆的镇馆之宝。中国美术开卷之作!东晋画家顾恺之的代表之作,充分体现了他春蚕吐丝,形神兼备的绘画特征。在八国联军侵华事件中流失海外,后被大英博物馆以25镑买下。
这是我们流失海外最重要的文物之一。
大英博物馆收藏的版本为公元5至8世纪时期的唐代摹本,也是现存已知最早的中国画长卷之一,因绢画质地脆弱不宜长时间光照,每年限定展出不超过6周。这件画卷摹本曾为清朝乾隆皇帝所收藏,包含12幅场景,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期间被英军掠夺,其中3幅遗失,剩余被大英博物馆收藏,包括「冯婕妤挡熊」「班婕妤辞辇」「防微虑远」「知饰其性」等9段内容。
慈禧象牙扇:清慈禧太后的珍贵物品之一。由上等象牙制成,整个扇子设计精西,结构稳固,扇面上雕刻着精美的花纹和图案,光滑细腻,栩栩如生,颇具艺术价值。
龙纹琉璃墙:电影哪吒2里的蓝色小狗龙原型。这种配色的琉璃砖真的很特别。明代山西九龙壁残件,黄绿釉浮雕五爪金龙,琉璃工艺登峰造极,原是皇家寺院些西寺庙建筑屋脊上的装饰品,后被盗取。这组法华彩釉琉璃砖构成了大型的高浮雕。因为砖瓦太大不好带走,所以每块琉璃砖都被切割成五段。现展出的是由何鸿燊先生买下捐赠给大英博物馆的。
唐三彩骆驼与胡人俑:观察骆驼背上的丝绸包裹褶皱,还原粟特商队形象。
墓葬俑形象生动,姿态各异,釉色以黄、绿自三色沩主,既体现了唐代高超的陶瓷工艺,也为我们了解唐代社会,文化和丧葬习俗提供了宝贵资料,是一件极具历史和艺术价值的文物珍品。
敦煌壁画残片:莫高窟第17窟《树下说法图》旁有斯坦因手写编号,色调氧化前原为青金石蓝
三彩罗汉像:辽代陶塑巅峰,全球仅存10尊,写实面容与冰裂纹釉展现佛教艺术。一尊真人尺寸的彩色罗汉塑像,表情生动,衣酒纹饰流畅,展示了中国古代资器技术的精髓,也承载了辽代文化的重要历史信息,据资料记载,从河北易县流失出去的十余尊罗汉象,没有一尊现存在国内。
康侯簋:既是弥足珍贵的青铜重器,又是证明海内康氏以封国得姓的难得一见的实物资料,仅用二十四字便说明三件大事。1931年前后在河南出土的西周早期青铜器,随后被倒卖至海外,1977年由布鲁克-侏厄尔捐赠给大英博物馆。
景泰蓝花纹大盖耀:明宣德年间御用,口沿处有“大明宣德年制”和“御用监造”两处款识。采用景泰蓝里极少见的黑彩,宝蓝色珐琅为底,装饰有戏珠的行龙,用色大胆,颜色对比强烈,龙纹凶猛,双圆睁,张口露齿,气势非凡,近代医战乱流落到大英博物馆。这个云龙纹掐丝珐琅罐是皇家御制景泰蓝,可能是存世最大的明代掐丝珐琅。大英博物馆会员卡就是选了它做封面。
仰韶红陶尖底瓶:出士于公元前5000~公元前3000年的仰韶文化时期。细曰、短颈、鼓腹、尖底。两侧带耳,形态奇特。其具体用途,至今存在争议,是几千年前华夏先民智慧的一大重要体现。
青铜双羊尊:(BC1600-1046)商朝时期的的酒器,造型独特,是由两头公羊的头部和身躯前侧支撞中间的容器,羊角卷曲。双眼凸出,尊回下饰弦纹和龙面攀餮纹,较光罕见。1360车年"火烧圆明园-事件中被掠夺,流失海外
三菩萨壁画:画于1424年。从左到右,刻画的是普贤,观世音及文殊菩萨,三普萨面庞丰腴,体态雍容,衣饰华丽,栩栩如生。原藏于河北省行唐县清凉寺,由五台山僧人所绘,20世纪处被英国人用十万大洋买下并当场割成12块运到伦敦,后被个人收藏家购买,并捐赠给大英博物馆。
那中国馆后面呢,还有一条玉器走廊啊,里面有个网红玉壶啊。玉器馆(33b)给了我极大的震撼,大英将每个时代的玉器做了分门别类,对我们了解整个中国玉器的演变有不少帮助。
✅中华缠枝纹薄胎盏玉壶:中国艺术家捐赠的现代作品,但是因为《逃离大英博物馆》的小短剧爆
✅断臂隋代大佛,公元585年,河北邢台崇光寺。有整整三层楼高,1935年以参展之名,远度重洋来到伦敦,之后再也没有回家。
看完中国馆啊,从这里上楼,绕过隋代大佛,再上一层,从这个门进去,里面一大片呢,是瓷器馆(95号展厅)
瓷器馆(95号展厅)这些瓷器是什么档次呢?这么说吧,所谓故宫一件我一件啊这种话一般只有顶级藏家和智障敢说,但大英却可以拍着胸脯说,故宫一件我一套!什么汝窑、官窑、哥窑、钧窑、定窑、天青色全给你凑齐,就等烟雨中的你。看看就行,千万别动气啊,这些东西呢,不放在这里也不会在你家啊,除非你是刘益谦,那这个鸡缸杯呢,就是大英一件,刘益谦一件啊。
瓷器馆全部展品属于一个叫戴维德的英国人,汝,官,哥,钧,定,应有尽有。
✅入口处第一件展品大维德花瓶:全名“元至正十一年款青花云龙纹象耳瓶”,元青花鉴定标准器,1351年,景德镇。这可能是全世界最著名的瓷器了,瓶颈上一丝不苟的纪年打破了元代无青花的说法,证明景德镇青花瓷工艺早在14世纪已非常成熟。
✅明成化斗彩鸡缸杯是成化帝御用酒器,斗彩工艺巅峰,釉下青花勾勒雏鸡绒毛,釉上矾红点染鸡冠,存世不足20件,2014年拍出2.8亿港元天价被刘益谦拍下,由此名声大噪。
✅汝窑瓷器:雨过天晴云破处是价值连城的汝窑瓷器,1086年左右,玛瑙入釉,烧出不温不火的天青色,是古代士大夫的终极审美追求,近距离欣赏这些北宋皇家之物,是一种无与伦比的美丽。一个字“雅”
90号展厅: 一些绘画 Drawings
62-63号展厅:木乃伊
木乃伊这边餐厅下楼,可以到埃及馆。
或者40号展厅看完刘易斯棋,再下楼到埃及馆。
埃及馆口进入后,就有两个最重要的大英必看镇馆之宝:
罗塞塔石碑
帕特农神庙
从瓷器管出来直接上楼,走这个走廊穿过去你会看到许多木乃伊
大英博物馆一个展厅的木乃伊比埃及博物馆的还多~62、63展厅大型木乃伊宿舍。上海埃及展看不到的木乃伊这里有好多好多。
古埃及人对死亡的理解画在这张亨尼夫的亡灵书里(62号展厅),左边穿白衣的就是死者亨尼夫,虎狼神阿努比斯牵着他的手,死者的心脏如果和真理羽毛一样重,就可以往生。但如果心脏下沉,旁边的鳄鱼头怪物会立刻吃掉它。鹭头神托特负责记录结果。画面右边通过考验的亨尼夫再次出现,由老鹰神荷鲁斯引导,去往死神奥西里斯所掌管的冥界乐园。
64号展品姜饼人木乃伊:这是一具世界上最古老的天然形成的木乃伊??
内巴蒙墓壁画残片(61号展厅):狩猎主题壁画,墓主人内巴蒙在尼罗河湿地抓鸟,身边是妻子和女儿。近距离看鸭子的羽毛,小花猫的斑纹,还有鱼儿的鳞片,这竟是距今3300年的作品。
✅其中最有名最多人研究的歌女Katebet木乃伊(63号展厅8号展柜),因为保留了大脑,与一般移除了内脏、大脑的木乃伊很不一样。
埃及底比斯,公元前1320一前1280年
藏品尺寸:长165厘米,宽30厘米,高43厘米
藏品来源:购藏自苏富比拍卖公司
入藏日期:1835年
馆藏编号:EA6665
这是一具名叫Katebet的老妪的木乃伊,Katebet曾是在卡纳克神庙中侍奉阿蒙神(Amun)的歌女。她的身体经防腐处理后,布条层层包裹。头部由彩绘木乃伊面具(cartonnage)覆盖,面部镀金,头上戴有一副精美的假发,双耳佩戴一对白色的耳环,木制双手交叉于胸前,佩戴真正的珠宝戒指。
Katebet的腹上有一只小小的深色圣甲虫,在她接受众神审判时这只圣甲虫会利用魔法保护她。沿着身体往下,大概在她膝盖的部位,是一个木乃伊造型的小型人俑沙伯替(shabti),他承担着其雇主死后必须要做的繁重的体力工作。
在古埃及,地位高的人死后,需要清洁身体,取出内脏,待尸体用泡碱盐干燥之后,在原来器官的位置填上木屑。接着在皮肤上涂上松脂,再从头到脚用亚麻布条包裹起来放在棺木之中迎接通往来世的漫长旅程。
大英博物馆的科学家们在不损坏木乃伊的情况下使
用电脑断层扫描仪获得了更多的信息。研究显示
Katebet在年老时去世,去世时仅剩两颗牙齿。她的大脑没有被移出,木乃伊制作中移除十分普遍,
这具木乃伊的棺材与众不同。棺材上假发的形状和手的位置表明这副棺材最初是为一名男性设计的,而后经过改造给Katebet使用。木乃伊上面的一些物品也是为男性死者准备的。我们已知,与Katebet埋葬在一起的还有一名名叫Qenna的男性,很可能是她的丈夫。Qenna的木乃伊早已不存在了,因此有可能Katebet裏布上的一些陪葬品是来自她丈夫的棺木中。
那穿过这个房间呢正前方是一个餐厅啊,从这里往左或往右都可以,往右走呢会看到许多古希腊或者古罗马的文物啊,往左边呢会看到中东、苏美尔、波斯的文物。
而我们的目的地呢是背面的41号展厅。因为我们要去通关本次行程的第一个大魔王萨顿湖头盔。
苏美尔文明:之前看的两河流域的亚述文明是公元前700年的美索不达米亚。现在因为伊拉克南部乌尔王陵的发现,为世界解开了神秘的公元前2700年的苏美尔文明一角。
灌木丛中的公羊(56号展厅):苏美尔早期王朝的精美文物。公元前2600年!造型灵动的小羊,金箔贴脸,青金石和贝壳做毛发,这些材料都不出自本地,可见当时文化,贸易,手工艺都已经及其发达。这竟是一件5000年前的陪葬品,叹为观止。5000年前什么意思,新石器时代炎帝黄帝打架。
乌尔王军旗(56号展厅):空心的小木箱,由贝壳和青金石镶嵌而成,木箱的一面是战争场景,四马战车,国王,士兵,还有被俘虏的敌人,另一面是和平繁荣的盛宴,我们还能在右上角看到世界最早的音乐家。
大洪水泥板(54号展厅)公元前700年。还记得猎杀狮子的巴尼拔国王嘛?他命人在泥板上用楔形文字抄下古老的苏美尔传说《吉尔加美史诗》。上面讲述了乌特纳比西汀得到天启建造大船带着家人和动物躲过一劫的故事。这比最早的圣经旧约的诺亚方舟还要早上几百年呢
接下来转到古伊朗展厅。大约2500年前,人类迎来文明大爆发,东周列国百家争鸣,古印度佛陀降世,古希腊三贤登场。而在伊朗高原上,波斯第一帝国雄踞一方,征服埃及,拳打希腊,甚至将部分印度收入囊中。
✅奥克瑟斯宝藏(52号展厅):公元前500年,波斯第一帝國的輝煌。这组金灿灿的波斯宝藏出土于乌浒河岸,格里芬币环和黄金马车,是波斯帝国金器制造的最高成就,尽管币环上镶嵌的宝石已经遗失,也能想象到它曾经多么华丽。
继续向前,是欧洲部分。
奥克瑟斯宝藏(52号展厅):公元前500年,波斯第一帝國的輝煌。这组金灿灿的波斯宝藏出土于乌浒河岸,格里芬币环和黄金马车,是波斯帝国金器制造的最高成就,尽管币环上镶嵌的宝石已经遗失,也能想象到它曾经多么华丽。
继续向前,是欧洲部分。
51号厅: 莫尔德黃金披肩 The Mold Gold Cape
· 材质:几乎纯金
· 年代:公元前 1900–1600 年(青铜时代早期
· 发现地点:英国威尔士的莫尔德(Mold, Flintshire, Wales)
· 发现时间:1833 年,出土于一个墓葬中
这件金器可能属于一位高阶女性或祭司,是地位和神圣性的象征;属于英国青铜时代最重要的金工艺品之一,显示出当时精湛的金属技术;与爱尔兰和欧洲大陆青铜时代金器有联系,反映出当时已有一定的文化交流。
它被认为是英国史前艺术的巅峰之作;威尔士当地曾多次呼吁将其归还作为文化遗产重建地区认同。
大魔王1️⃣萨顿湖头盔Satton Hoo Helmet(41号)
各位请看啊,左边呢是复制版,右边灰秃秃的是挖出来的原版。就这么个破头盔,为什么配得上大魔王的称号呢?就因为它是正儿八经的英国货。没错,这东西是在英国本土(二战前在东边sulfork挖出的)挖出来的。虽然装饰有点山寨北欧头盔,整体设计也拷贝了古罗马头盔,但它确实是名副其实的盎格鲁萨克逊土特产。
萨顿湖船棺葬是英国最重要的考古发现之一(公元650-1100),罗马人走后,不列颠被欧洲蛮族盎格鲁撒克逊人入侵,逐渐割据成众多小国。萨顿湖船棺就属于其中一个国王,船棺27米,内有大量精美的陪葬品,最出名的就是这个头盔🪖(7世纪)。很精妙的是眉中这个有眉毛鼻子胡子组成的飞鸟形象。
而就在隔壁的房间呢,还有一套同样是made in England的象棋刘易斯象Lewis Chessman(40号),制作于1150-1175年,在苏格兰路易斯岛发现。由海象牙雕刻而成,距今有800年了~其中比较有名的棋子呢是用牙齿咬盾牌的骑士和牙疼的皇后啊,罗恩哈利波特第一季部下的巫师棋就是这个。可以我们礼品店带个周边。
那如果哪天大英博物馆良心发现了,想将所有的藏品全都送回原产地,那么整个博物馆大概就只剩这两件了啊,哎呦想想就牙疼。
打完一号大魔王呢从死贵餐厅这扇门出去,沿着楼梯下到底层。现在要去打二号大魔王,就在这扇门口放着两个法老脑袋的门里面,一进去就能看到号称大英镇馆之宝的罗塞塔石碑。(在进馆左边第一个门)
40号展厅:刘易斯象棋 Lewis Chessman
还有一套同样是made in England的象棋刘易斯象棋Lewis Chessman,制作于1150-1175年,在苏格兰路易斯岛发现。
由海象牙雕刻而成,距今有800年了~
其中比较有名的棋子呢是用牙齿咬盾牌的骑士和牙疼的皇后啊
哈利波特第一季部罗恩下的巫师棋就是这个
如果哪天大英博物馆良心发现了,想将所有的藏品全都送回原产地,那么整个博物馆大概就只剩这棋盘和头盔了...
罗塞塔石碑(4号展厅)
下楼回到ground floor,正对最开始的圆型阅览室往左走第一个门进去。
就会看到镇馆之宝,这石碑破解了古埃及文字的密码。
罗塞塔石碑上有三段不同的文字讲述了同一件事情。公元前196年的石碑🪦内容并不重要,就是一段法令。重要的是它用了三种不同的文字,古埃及象形文字、世俗文字以及古希腊文字。这使它自动成为了一个翻译硬件。法国语言学家商博良Jean-François Champollion 通过对这三种文字的研究,在1822年破译了古埃及文字,从此埃及学的大门彻底打开。此前古埃及象形文字已经失传1400多年。重新复活了失传已久的古埃及文字。
前面提到过,语言或文字的消失能够摧毁一个文明,而复活失传的文字就能复活文明。
那这块石头为什么会在这里呢?萨顿胡是正儿八经的英国货,而罗塞塔呢则是正儿八经抢来的。这次不是从埃及人那里抢来的,而是从法国人手里抢的。所以理论上算是黑吃黑,属于为民除害,所以不算犯法啊。这也是大英对争议时的一个杀手锏,你就实在找不到借口了,就都怪在拿破仑头上。
一号展厅有个复制品。
埃及青铜猫(4号厅):镇馆吉祥物,这只猫几乎已经成立大英的形象代言
拉美西斯二世半身像(4号展厅): 古埃及法老"乾隆爷"拉美西斯二世雕像的上半身。胸口的洞是拿破仑的士兵捅的,他们想搬走却没有成功。结果被英国人窃得。长寿多子、好大喜功,因此类比为乾隆爷。
他喜欢到处建自己的雕像,也会把前人的雕像改成自己的。
圣甲虫雕像
那从大门出来以后左转一直走啊,都是些古埃及的大家伙。还记得开头说的那个不大好笑的笑话吗?为什么金字塔在埃及?因为大英放不下,确实他们放不下金字塔,但是他们却把金字塔上的尖尖头给弄来了。不过现在在库房里没有展出,而狮身人面像对他们来说也太大了,所以他们把胡子运来了,这个展出了就在这里。
那我们继续往前走,会再次经过罗塞塔石碑。继续往前,很快呢就会看到大英博物馆的吉祥物,一只名叫Gayer-Anderson的猫(4号馆)。这个名字源于它的捐赠者,大英的gar Anderson,就跟大都会的盒马威廉一样,都是莫名其妙的网红展品啊,我甚至怀疑迪士尼的那个狐狸精大概也是埃及来的。盖尔安德森对面这个棺材呢也很有意思,用有意思来形容棺材确实有点不大合适,但我也实在想不出其他的形容词了。那这本来是给埃及法老定制的棺材,但法老还没来得及死就被波斯人赶走了。而波斯人也没来得及死,又被亚历山大赶走了,他倒是用上了这口棺材,但后来也不知道是尸体被盗走了,还是在这棺材里原地复活了,总之呢这棺材又空了,又闲置了,最后呢到了阿拉伯人的手里啊,他们觉得这个尺寸做个浴缸正好,于是呢就在四壁上凿了几个出水口,也真是一点都不忌讳啊。
那看完罗塞塔,我们穿过它往后走啊,看到这里有两个牛人的头往这里进去。这两个牛人的学名好像叫拉玛苏Lamassu啊,听起来像个甜品啊。如果你去过卢浮宫或者大都会呢,会发现那里也有同款啊。这是亚述文明常见的看门神兽。
公牛门神/看门兽:人首翼牛,有五条腿,正看和侧面看,表现完整性
公牛门神/看门兽:人首翼牛,有五条腿,正看和侧面看,表现完整性
两河文明:亚述帝国(BC900)Assyria(美索不达米亚)
牛角帽子:神
只有帽子:国王
✅亚述猎狮浮雕(10a展厅):亚述帝国王权象征,公元前600年,现伊拉克附近。出土于亚述皇宫,浮雕栩栩如生,原本都是彩色的,如今黄沙一片,而现在中东的战火也让尼尼微遗址被破坏。
亚述是一个三千多年前活跃于中东的帝国,后来灭亡了。因此呢这些文物的存在本身就有点尴尬。支持归还国宝的人呢通常会要求大英将宝贝归还到原产地。那如果是这样的话,这些亚述文物就会被送往战火纷飞的中东,而因为亚述早就灭亡了。这些东西要还给谁也是个问题。当然了,最省事的是还给塔利班,他们估计会叫你原地销毁。
继续往前走啊。请注意这扇大门啊叫做巴拉瓦特大门Balawat Gates,这是博物馆复制的那原件呢是玻璃柜里这些带浮雕的铰链啊。有的时候啊参观博物馆是要自带想象力的。博物馆根据铰链补完了一扇大门,而我们则要根据这扇大门想象亚述宫殿的宏伟样子。所以说啊参观博物馆就真的有点像在玩红白机的像素游戏,根据一个个方块像素想象真实的世界。
好了,我们泡完澡掉头往回啊,又见到罗塞塔石碑。那这个时候呢往右转一直走到底,我们会看到本次形成的终极大魔王帕特农神殿雕塑。
帕特农神庙雕塑(18号展厅)
帕特农神庙修建于公元前447年至438年间,坐落于雅典卫城核心建筑群的中心,用于奉祭城市的守护神雅典娜。它是西方文明的象征,代表古希腊艺术的最高成就。神庙最重要的一个作用是每四年一次举办雅典娜庆典。
帕特农圣庙是雅典政治家伯里克利(Perikles,公元前495 – 429年)宏伟建筑计划的中的重要一环。该神庙的规模之宏大,装饰之奢华,展现了这座城市在其帝国鼎盛时期的实力和财富。
在神庙的本殿里原伫立着一尊巨大的雅典娜雕像,由黄金和象牙制作而成,是著名雕刻家菲狄亚斯(Pheidias)的杰作,但雕像早已不存在了,仅有复制品传世。
神庙装饰有大量精美的大理石雕像,也是由菲狄亚斯(Pheidias)设计并监督完成的。排档间饰(Metope)及三角楣饰(pediment)的雕像取材古希腊神话,包括了著名的月亮神塞勒涅的马头雕像,伊利索斯河神像以及半人马和拉皮斯之战高浮雕。腰线(frieze)处的装饰则主要表现了雅典人民的宗教信仰。
帕特农神庙的历史悠久而曲折。大约公元500年,这座神庙被改造成基督教堂,大量浮雕装饰以及神像被移除和毁坏。1460年,奥斯曼帝国占领希腊大陆,帕特农神庙又被改造成清真寺。1687年,神庙被用作火药库,并不幸在的一场爆炸中严重损毁。自此,昔日辉煌的神庙沦为废墟。至1800年,仅半数帕特农雕像幸存,英国大使额尔金爵士在获得奥斯曼政府批准后,从1801年开始,陆续自费将半数幸存的雕像运回英国,并于1817年起开始在大英博物馆展出。
只是英国人是把这些雕像切块之后运回来的...
涅瑞伊得斯纪念碑(17号厅):顺路欣赏这座小亚细亚陵墓,蓝绿色石柱与女神雕像构成绝佳拍照背景。
阿芙罗狄忒半蹲像(23号厅):刚刚沐浴后准备拧干头发,发觉有人靠近,赶忙挡住自己的身体,有些害羞有些慌张。将女神拉入人间,是古希腊艺术最动人的一面。
进门后呢右手有一个小房间,介绍帕特农神庙的前世今生,以及为什么神殿在希腊上面的浮雕却出现在这里。所以这其实就是一个用来叠甲的房间啊,不知道你有没有听说过一个词,抢救性发掘。关于帕特农神庙上的雕塑,他们用的呢就是这个理由。当年的雅典呢是被奥斯曼帝国统治的,土耳其人本来就对古希腊文化没有什么执念,打仗的时候呢就把帕特农神庙当作弹药库来存放军火,结果一枚炮弹正中眉心,把神庙上的浮雕炸的到处都是。而时任奥斯曼帝国的英国大使埃尔金伯爵就挺身而出,抢救废墟中的帕特农神迹。经过他的一番抢救之后呢,不光废墟里的雕塑没有被粘回神庙,连神庙上原本完好的雕塑也被卸下来装船运走了。而伯爵的解释呢是他当时怕拿破仑打过来,所以就抢救性的先运回英国再说。对,又是拿破仑啊。不过埃尔金同时声称所有雕塑都是通过合法途径运回来的,要说啊这很可能是真的,那就像刚才说的,奥斯曼土耳其人对这些古希腊雕塑本来也没什么执念,稍微打点一下官员就可以全都当废品卖了。而这些残肢断臂的雕塑,那简直就是整个大英困境的缩影。
这帕特农神庙的雕塑,从希腊运回来的时候,半道上船沉了,废了九牛二虎这里打捞上来时已经泡了两年海水了。运回英国后呢,又因为当时伦敦污染严重变色了,于是呢就组织了一支专家团队,用八四消毒液洗,用砂皮纸膜弄了半天才发现哦,原来不是脏,是大理石本来的颜色。所以你说在大英真的能受到更好的保护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