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falgar Square, London WC2N 5DN
官方网站:https://www.nationalgallery.org.uk/
解说:
免费 Free Entry
简介
1824年成立,今年正好200年了。
国家美术馆的特别之处在于它成立之初不是为了皇家不是为了宗教,而是为了提高民众审美,有计划的收购和捐献,不断扩大馆藏。最初只有27幅油画(主要是英王乔治买下的),现在2600+幅了。涵盖13世纪末到20世纪初。
跟着动线可以走完人类美术史,我可以去无数遍,真的很喜欢。
西方美术史粗略500年时间线
>>>「古典主义」宗教画+祭坛画
>>>「文艺复兴三杰」14-16世纪 波提切利+达芬奇+提香+拉斐尔
>>>「矫饰主义」风格主义
>>>「巴洛克」17-18世纪,反宗教改革运动,恢弘+充满感情+剧情
>>>「洛可可风格」华丽奢靡 "华莱士收藏馆"
>>> 迎来法国大革命「新古典主义」(拿破仑骑马图)19世纪
>>>「浪漫主义」(自由引导人民)
>>>「现实主义」 (库尔贝的奥尔南的葬礼)
>>>「巴比松画派」(米勒的拾穗者)
>>>「印象派」 19世纪六七十年代(莫奈+雷诺阿)"奥赛"
>>>「后印象派」 修拉(点彩派)+梵高(色彩)+高更(大溪地)+塞尚(沐浴澡堂裸女)
从左边Sainsbury Wing进入(只有这一个入口),过完安检,直接上二楼。头顶上有一幅巨大的壁画,看起来像个泼墨太阳。
太阳这里左拐就进入了51号展厅。这里有本次行程的第一幅必看作品:达芬奇的《岩间圣母》the virgin of the rocks
The Virgin of the Rocks 岩间圣母
Leonardo da Vinci 1508
120cm高
达芬奇留在世上的油画很少,不到20幅,任何一家美术馆只要有达芬奇,就一定会是镇馆之宝
擅长:人物肖像,画图纸/手稿,发明家
特色:迷之微笑,精准解剖学,透视!晕涂法(有模糊的交界所以很柔美)
代表作:《岩间圣母》《圣母子,圣安娜及小施洗者圣约翰》
这幅画在卢浮宫有个姐妹版本,创作年份中间相隔了十几年,而达芬奇也因为这幅画被搞的官司缠身。
第一幅1483年米兰绘制,后来战争+打官司,1491-1508年画第二幅。最初这幅画是圣母无罪协会下的订单,达芬奇画了一半把画卖给别人了... 然后战乱+打官司,折腾十几年,最后才交了稿。
岩石营造创世纪的感觉:圣母无罪协会
圣约翰双手合十,跪拜耶稣。在这个版本里,他为圣母加上了光环,为约翰披上了兽皮和十字架道具。
曼彻斯特的圣母
这幅画的旁边却挂着达芬奇的死对头,号称文艺复兴第一敬业的艺术家米开朗基罗 Michelangelo的一幅烂尾画/半成品《曼彻斯特的圣母》(51号展厅)
虽然只画了一半,但也可以看出米开朗基罗的特点,肌肉加露点...耶稣还是个小婴儿,就很有肌肉了
The Wilton Diptych
51号展厅的玻璃柜中展示的是威尔顿双连画 。
镇馆之宝之一,特别好看精美。
美术馆如果失火,王室第一要抢救的画
作者不可考了
英国王室可以追溯到11世纪,但是一直到14世纪国王第一次找人来画肖像:理查二世
英国皇室的收藏,放在国家美术馆加持
记住为英国牺牲的人:1.绿色:埃德曼国王,被维京人乱剑刺穿,为宗教殉教; 2. 左二:告诫者爱德华,后来变圣人; 3. 左三:圣约翰,通常穿兽皮,苦行僧的感觉
小朋友11岁登基:理查二世Richard II。右边正好是11个天使(11岁登基),天使身上有别针:白熊鹿,是理查二世的家徽。国王出城就会带着这个双幅画,作为祈祷
金箔。当时预算高就有蓝色:展现财富
理查二世在莎士比亚书里不太妙?
隔壁52号展厅挂着本次行程的第二幅必看作品
2️⃣阿诺菲尼的婚礼/阿尔诺芬尼夫妇像
Ian Van Eyck 1434
52号展厅
这幅画是早期油画巅峰之作,使用了油彩。有一种油画一出来就这么好的效果。这幅画也是现实主义肖像的开端之一。
极致的写实技巧:扬·范·艾克被认为是油画技法的革新者之一,他使用分层上色和透明颜料创造出前所未有的光影和质感。这幅画中的布料、金属、玻璃、皮毛、木材等质感都极为真实,令人惊叹。反射与光影运用:墙上的凸面镜子精确地反射出房间内外的景象,连窗外的自然光都细致刻画。这在当时的绘画中是极罕见的表现方式。
阿尔诺芬尼是美迪奇家族在布鲁日的代言人,这是他新婚时定制的。
Ian Van Eyck:油画之父,油画在他手上成熟。以前都是湿壁画(干了之后就不能修改了)+蛋彩画(用鸡蛋黄调颜色,但干的特别快),都要求画的特别快。
他出生于尼德兰地区(北方文艺复兴画派)。
画谁都像普京。
这幅画的画家就是旁边挂的这个杨凡艾克自画像 (1433年)。
接下来去看第三件必看作品3️
号称史上最丑肖像画的《公爵夫人》1513年(54号展厅),作者Massys马西斯。
老妇人:讽刺爱装年轻的老妇人,蔑视老年人?讽刺当时的社会风气。
双联画:右边是个老男人
这是文艺复兴早期北方现实主义与道德讽刺画传统的结合。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女性老化、虚荣以及性别角色的讽刺看法。影响了后世许多插画家与艺术家,特别是文学角色塑造(如《爱丽丝梦游仙境》中的 Duchess)。
这是一幅500多年前的画,在所有人都在追寻极致美的时候,突然另辟蹊径,也不失为一种讨巧的方法。这幅画呢,其实是有魔力的啊,但凡看一眼,从今以后,一旦提到丑这个字,你的脑海就会不由自主的浮现这张脸,从某种角度看他,甚至定义了丑不可谓不成功,毕竟丑的过目不忘,总好过既丑还没辨识度吧。
这幅画旁边呢,还有一幅顺便一看的作品,
博斯的《基督受辱》《Christ Mocked / The Crowning with Thorns》1500年 。
耶稣被带上荆棘冠。
博斯还是很有名的,就是画《人间乐园》的。那个他的特长是画各种屎尿屁和生产电冰箱。一个擅长搞笑的人啊,他真的很难正经起来,再严肃的题材在他笔下就像演喜剧。
《女子肖像》1470年 (55号展厅)
看似平平无奇,她的头上居然停了只苍蝇,一下子从一副无聊的古代肖像变成一副必打卡作品。
从古板到活泼,一下子就生动了。
接下来57-60号展厅挂的都是一些祭坛画啊,就是放在教堂里拜拜用的画。
我们直接扫一眼这些祭坛画,穿到63号展厅。
63号展厅
贝尼尼 Giovanni Bellini
这间展厅:威尼斯画派 1450-1500年
62号展厅
接下来波提切利Sandro Botticelli(1445-1510年,65岁)仅存的3幅神话作品之一。(60号展厅有一些波迪切利的画)
《春》(Primavera) — 收藏于佛罗伦萨乌菲兹美术馆
《维纳斯的诞生》(The Birth of Venus) — 也在乌菲兹美术馆同一个展厅
《维纳斯与战神》(Venus and Mars) — 在伦敦国家美术馆
《维纳斯与战神》(Venus and Mars)
特点:线条感,隐约裸体?
Sandro Botticelli,约 1485 年
木板蛋彩画(Tempera on panel)
约 69 × 173.5 cm
婚礼订制画?美第奇家族?
比较早画裸体的画家,之前中世纪比较严肃+刻板+讲总讲故事传教用
爱战胜战争,和谐与调和
线条优美、柔和,是波提切利标志性的风格;人物造型纤长典雅,富有节奏感。使用的是蛋彩技法(tempera),使色彩明亮而清晰。背景中并未营造深度透视,而是选择平面化的装饰性处理,更符合文艺复兴早期的审美。
画中战神玛尔斯Mars完全沉睡,象征战争已被爱神维纳斯驯服。维纳斯Venus清醒、冷静,而玛尔斯沉迷、脆弱,这种反差暗示爱情的力量胜过武力。
拉斐尔
来到61号展厅,有几幅祭坛画一哥拉斐尔Raphael的作品,这幅是他19岁画的。
《The Mond Crucifixion》被钉在十字架上的耶稣/蒙德祭坛画(61号展厅)
拉斐尔 1502年
我们抬头会看到十字架顶端有四个字母INRI:Iesus Nazarenus Rex Iudaeorum,我以前解释过含义,有同学记得吗?意思就是即使你是个矮人,也不影响你成为犹太人之王。
拉斐尔(Raphael)(1483 —1520, 37岁)是文艺复兴三杰之一,和达·芬奇、米开朗基罗齐名。他以和谐、优雅、均衡的画风著称,是文艺复兴「高峰期」的代表人物。
意大利佛罗伦萨画派
擅长:人物画、壁画,圣母(纯洁+慈爱结合特别好)
女性美:神圣、纯洁、慈爱
古典美:均衡、圆润、柔和
色彩美:红+蓝,衣着简洁
肥嘟嘟的孩子(圣子、天使)
旁边挂着一幅拉斐尔成熟时期的作品《圣凯瑟琳》(61号展厅),翻白眼的凯瑟琳。文艺复兴的白眼和现在的白眼传达的意思不太一样啊,甚至说恰恰相反,尤其是美女翻白眼啊,通常是象征虔诚,而不是嫌弃,因为上帝他老人家住的楼层比较高,所以要往上翻。
oil on wood 油画🖼️
但抛开这个白眼,或者你遮住这个白眼,那其实还是可以看出成熟时期拉斐尔的特点的。他具备一种米开朗基罗或达芬奇都没有的特质,我称之为毫不费力的优雅。要怎么用语言形容呢?就是你如果把这幅画印在巧克力盒子上呢,一看就知道是那种很贵的进口货的感觉。
离开sainsbury wings,到
9号展厅
我们从拉斐尔这里开始往回走哈,走到刚才泼墨太阳的地方继续往前,离开Sainsbury Wings,到地图上紫色这片。
The origin of Milky Way 《银河的诞生》
Jacobo Tintoretto,1575年
其实希腊神话的故事呢,都很狗血,通常呢,都是由百变打桩机宙斯而起的,他和小三生了个私生子,然后被原配赫拉恐吓后啊,分泌不出奶水。
宙斯一气之下就把私生子塞到了赫拉怀里喝奶,赫拉就随时能产奶,这不重要啊,反正呢,他的乳汁在希腊神话里就如同唐僧肉一般的存在。私生子喝完瞬间成为了力大无穷的大力士,就是著名的海格力斯。于是猛男baby海格力斯咬伤了赫拉,破坏了他的阀门,导致他一个劲的喷奶啊,飞溅的乳汁最终形成了空中的银河。因此,银河在英文里就叫milky way,奶路。那还有一种叫法呢,叫galaxy中的Gala啊,在希腊神话中呢,也有哺乳的含义。看这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想必你绝对猜不到居然讲了一个正宫娘娘沦为私生子奶妈的故事。
提香 Titian
往右转一直走,这个房间就厉害了,因为这里挂着一房间的提香Titian(8号展厅)
在这里可以全方位360度全景欣赏各种形态的裸体女子bushi。
提香的故事很简单,就是出道即巅峰然后一直巅峰到死,还活很久在巅峰呆了80年。
提香9岁去贝利尼工作室,这是个大厂,承接各种祭坛画,私下给富豪接私活。大家都很爱他的画。
后来师父和老板都挂了,只有提香一个接班人,就出道即巅峰了,然后一直让甲方很满意!
提香(1506-1576年)(拉斐尔死后才出生)是色彩大师,画面中大幅使用的蓝色叫做“群青”,来自于贵重的青金色,这种颜料在文艺复兴时期比黄金还要贵,而提香本人也被称为色彩的炼金术士。这幅画的色调丰富而明快,热情而奔放,响亮而和谐。肌肤吹弹可破顺滑有光泽!
蓝色和橘色出现(互补色)
标志性'提香红'
第一位脱离宗教的画家?第一个透过人的肉体来表达生动的人。虽然画了一些宗教祭坛画。500年前嘉靖年间(西游记金瓶梅时期)。长期社会压抑,通过音乐绘画文学释放性)
Bacchus and Ariadne 酒神恋爱了/酒神与阿里阿德捏
Titian,1523
应该是三幅,这里有一幅。包含许多细节。
Ariadne(阿里阿德涅):克里特国王米诺斯的公主,曾帮助雅典英雄忒修斯(Theseus)击败牛头人弥诺陶洛斯(献牛给海神波塞冬,牛和皇后生了牛头人),但被他遗弃在纳克索斯岛(Naxos)。
Bacchus(巴克斯):罗马神话中的酒神,头戴葡萄藤🍇对应希腊神话中的狄俄尼索斯(Dionysus)。画面右边有巴克斯随行的狂欢队伍,充满动物、音乐、醉酒与狂欢。当Bacchus路过纳克索斯岛时,看见伤心欲绝的Ariadne,立即爱上了她,并从战车上一跃而下奔向她。
酒神巴克斯见到crush后一脚踏空,这即将从车上摔下来的一瞬间,正应了英文里的fall in love,一见钟情,坠入爱河。
女孩被吓到。酒神诱惑她,后来娶了她。画面上方的天空中,可以看到一个星座,象征着Bacchus将她变为星座(即北冕座 Corona Borealis)作为对她的承诺与纪念。
这幅画之前是找拉斐尔订购的,定金都付了,但拉斐尔英年早逝37岁就去世了,就交给提香画了。从此就火了,接单无数。皇帝教皇都抢他,他也选对了,选了哈布斯堡皇室一直庇护他到死。接提香事业运。他的侧躺裸体维纳斯,在后世经常被引用,也都很火。
The Ambassadors 《大使们》
小汉斯荷尔拜因 Holbein 1533年
(4号展厅)
当时友情画很少,因为价格昂贵,这幅画尺幅还很大,应该挺贵的。
画中人物为两位法国大使。两个大使才二十多岁,法国驻英国大使,少年得志的外交家。
左边这个人是委托人。右边这个来拜访左边,分别代表教皇和法王,来伦敦调停亨利八世和教皇的关系,希望他放弃迎娶新夫人
很多细节暗示:两人的年龄,断掉的琴弦,隐藏的十字架,立体的骷颅头
两位大使中间的这个3D骷髅(变形透视)。在绘画或雕塑中常用骷髅来表现人终有一死。Memento Mori,人终有一死。
Pop Julius II 画像(拉斐尔画的,2号展厅)
这里又有一副米开朗基罗的半成品,一样的肌肉加露点,上次是圣母,这次轮到耶稣了。
好了,那这幅画呢,也蛮有意思的啊。《拉撒路的复活》The raising of Lazarus 1485年,画的是耶稣施展神力让一个人死而复生的故事。作者是一个名叫比亚博/Piombo(皮翁博) 的画家。这幅画呢,当年打败了拉斐尔,赢得了某个教堂的竞标。而比亚博弯道超车的秘诀,是得到了米开朗基罗的出手相助啊,这个死而复生的拉扎鲁斯,其实就是米开朗基罗画的。这一身腱子肉,根本想象不出是从坟墓里出来的,倒更像从健身房里出来的。所以,弯道超车还是要靠秀肌肉。而米开朗基罗之所以要帮比亚博呢,就是纯粹看不惯拉斐尔。
亚历山大面前的大流士家族
委罗内塞 1567
描述亚历山大大帝消灭波斯帝国后,与好友席菲斯逊去探访大流士家族,结果被错人了的场景。
作为提香的得意门生,他非常擅长创造这种人物众多的大场面
继续行程,往右手边的这个门走,进门右转,穿过一、二、三个展厅,来到一个绿色墙壁的29号展厅。里面是风景画之父克劳德·洛兰Claude (1604-1682年)和法国绘画之父普桑Poussin (1594-1665年)的作品。
这边这个过道非常有意思,他挂着四幅肖像画,我称之为大师隔空致敬的过道 Artists inspiring artists。(15号展厅)
提香(1506-1576年)
鲁本斯(1577-1640年):巴洛克风格。从鲁本斯开始,细节不再客观描绘而是引入了感官的表达?深受意大利大师影响,临摹提香/卡拉瓦乔。
伦勃朗(1606-1669年):荷兰画家,夜巡,明暗的艺术。这幅画1640年,34岁,是仿提香画作。
先在这里拍一张伦勃朗的自画像的照片,等会,会用到。
勒布伦《戴草帽的自画像》1782年女性画家用一副自画像致敬了鲁本斯,伦布朗用一副自画像致敬了他的偶像提香,完美还原了姿势和角度,甚至还保留了手肘搁在画框上制造立体感的巧思。
如果你朝着正对鲁本斯的这个门走,就会看到一房间的鲁本斯(18号展厅),而这个策展思路还是挺巧妙的。
一个房间的鲁本斯(1577-1640年)
巴洛克时期
卢浮宫也有单独一个厅(24幅)
才能高,活得长,长得不错,外交家,家庭幸福
会说至少6种语言
大画室
叁孙与达利拉
Rebens 1609
描述圣经旧约的故事,达利拉利用美人计灌醉叁孙,剪掉了他的头发,彻底破坏了他的金钟罩铁布衫。同样的光影和戏剧性,鲁本斯的色彩则更加明亮。
那从这边这扇门进去,有一幅Wendy硬要我看的画,因为他说这幅画堪称肖像画的顶峰。凑近一看,真的绝了。注意人物眼眶下的那一笔白色,原来水汪汪只需要一笔。Portrait of Cornelis van der Geest 1620年 (21号展厅)
这幅画的作者呢,是堪称肖像画之神的安东尼·范戴克(1599-1641年)啊,他除了画肖像画,投球也很厉害… 那后来呢,扎金特就因为看到了这幅杰作,才画出了那个让无数21世纪中国网友可以学一辈子的一笔。
再折回穿过18号展厅的另一侧,是一个房间的伦布朗(22号展厅)。
Rembrandt Harmenszoon van Rijn伦勃朗(1606-1669年),荷兰画家
特别爱画自画像。画了大量七八十幅自画像:一半都是油画,另外有铜版画。但散落在世界各地。
伦勃朗布光法:侧前方进入的光会让脸部一侧面颊处形成倒三角的光影,让形象更加立体。
一幅是伦布朗生命最后一年的自画像 1669年,63岁,人生中的最后一幅自画像 ,让人过目难忘。这个时候的伦布朗穷困潦倒,他挚爱的人都已远去。那现在我们拿出刚才拍的那副意气风发时的自画像,对比之下更显英雄迟暮的悲凉。
房间里的另一幅画呢,就显得很活泼了啊,
Belshazzars Feast 伯沙萨的盛宴
Rembrandt 1638
圣经旧约故事,讲述了以色列王国被新巴比伦灭亡之后,巴比伦的末代国王伯沙撒用圣殿圣物来装食物大吃大喝,结果遭天谴的故事。天空中出现王朝灭亡的语言。不久后巴比伦真的灭亡了,新的国王将这些器皿和犹太人送回了迦南地区。
有趣的其实是画中人物的表情
(苦情+群像生动,偶像是提香,爱画自画像,伦勃朗光)
骑马的查理一世
凡戴克 1638
作为鲁本斯的弟子
英国宫廷肖像画的代表作,构图姐姐了提香的查理五世骑马像
安德鲁夫妇像
庚斯博罗 1750
这对贵族夫妇在自己的庄园前冷漠的表情成为他最重要的代表作。
接下来直接穿过好几个厅,到30号厅
30号展厅
那现在掉头往回走,回到刚才法国一哥普桑的房间,继续往前来看一件镇馆之宝,
The toilet of Venus/ Rokeby Venus 镜前维纳斯
维拉斯凯兹Velazquez 1647
那这是比较常见的一个翻译,英文原意呢,是维纳斯的厕所.
女生上厕所的姿势也是挺古怪的,西班牙那时候严格禁止淫秽色情图片,皇室又想看,所以这幅画的诞生算是一个最大限度的擦边,不露点,只露背。这就是绘画之神的功力。
维拉斯凯兹在意大利看到提香的女神画,受到启发创作此画
他擦个边,却擦出了号称人类第一美背的镜前维纳斯。
这幅画曾被极端女权主义破坏过。1913年女权主义者玛丽用斧头在维纳斯的背上砍了好几刀。现在修复后完全看不出痕迹。
32号展厅
《Boy bitten by a lizard》
卡拉瓦乔Caravaggio (1571-1610年)
爱画花美男
gay
明暗对比法
光影+剧场感+挑战宗教画传统+真实即神性变人性)
Salome with the Head of John the Baptist
《圣约翰施洗者之首交予莎乐美》
1609年
此画描绘莎乐美拿着施洗者约翰的头,场面冷峻,光暗强烈,富有心理张力,充分体现了卡拉瓦乔后期风格。
画作在1959年被发现,并于1970年被国家美术馆收藏。
The Supper at Emmaus 以马忤斯的晚餐/姨妈无私的晚餐
Caravaggio 1601
这幅作品描绘了基督复活后、不被认出的耶稣在以马忤斯向两位门徒显现的瞬间,画面中的人物表情生动,情绪强烈,是卡拉瓦乔戏剧性光影效果(即“明暗对照法”)运用的典范之一。卡拉瓦乔用这种几句话的强烈张力宣告巴洛克时期的到来。
他在右下角特意留了个空位,这是留给正在看这幅画的你我的,而且他还故意让水果篮悬在桌沿外啊,这是留给即将发疯的处女座的,总之呢,处处透着巧思。
卡拉瓦乔的画并不适合放在这种光线明亮的展厅,他更适合放在那种光线昏暗的房间里,比如那种古老的教堂氛围中,因为站在黑暗中欣赏,是会真的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错觉的。卡拉瓦乔这种级别的画家,他在创作的时候是肯定会考虑到观众所处的环境的,而现在这样的环境再加上玻璃的反光,真的很可惜。可见世界级美术馆的布展也不一定就完美好的。
《圣乌尔苏拉殉难》?没看到~(The Martyrdom of Saint Ursula):这是卡拉瓦乔最后的已知作品,描绘圣乌尔苏拉被射杀的肃杀时刻。该作品曾长时间被误认为画作归属不明,最近经过确认后,于2024年4月至7月,在“最后的卡拉瓦乔”(The Last Caravaggio)展览中重返英国展出,
《大祭司面前的基督》
约1617年
格里特·范·洪托斯特
1592–1656
在深夜最黑暗的时刻,一场紧张的审讯仅由一支蜡烛照亮。基督耐心地站立,面对坐着的大祭司质问他的信仰。画作的大尺幅突出了这间幽深房间中令人不安的阴影。这幅作品是在罗马创作的,受到了卡拉瓦乔的影响(一束强光打在主角营造戏剧感),成为洪托斯特最著名的作品之一。
33号展厅
《威尼斯大运河》
我们家墙上挂了好几年这副威尼斯大运河,居然原版在NG看到了哈哈哈。
34号展厅 Room 34
Whistlejacket 枣红马/哨子夹克🐎
George Stubbs 1762
这幅是世界上关于马最著名的画作之一,也被誉为18世纪英国最重要的绘画作品之一。这件细节出众的作品于1997年被英国伦敦的国家美术馆以1100万英镑💰收购。
乔治·斯塔布斯 George Stubbs (1724–1806),这位英国画家以画马而闻名。他是那个时代马匹肖像画的领军人物。
当时的罗金汉伯爵委托所画,马的名字叫哨子夹克。这匹马为伯爵赢得了很多比赛的荣誉,于是他出巨资让当时画马最好的画师Stubbs用1:1的比例把马画了下来。站在画前,感觉特别生动逼真。
38号展厅
「新古典主义」画作:简格雷的《行刑》(38号展厅)
这一路过来不少作品,即使介绍了背景故事,也看不太出什么感觉。但这幅画呢?恰恰相反。即使不知道背景故事,也会为之动容。皱着眉头的刽子手,哭的死去活来的女仆,一位老者正引导双眼被蒙住的少女伸手触摸地上那块断头台。
这是英国历史上真实发生的事件。年仅17岁的美丽女王最终沦为了政治斗争的牺牲品。他们送给他一个绰号:9日女王简·格雷。
40号展厅
在不远处挂着一件007电影里的道具,
《无畏号战舰》The Fighting Temeraire
J. M. W. Turner 1839
20磅的背面
007电影
英国人评选最爱的一幅画
特拉法加广场:特拉法加战役险胜,这艘战舰要被拖回来英国东南部解体
拖它回来的是一艘蒸汽船,新旧交替科技的发展时代的变更(马车被特斯拉带回来的感觉)
Turner是英国历史上最伟大的风景画画家,这幅画也是英国20镑纸币背面的画+他的自画像。
透纳出生于伦敦考文特花园covent garden,来自一个中下阶层家庭,父亲是理发师。他一生保留着该阶层特有的口音,并刻意避开成名后所带来的光环与社交圈。1789年,透纳进入英国皇家艺术学院学习,15岁时便首次在该学院展出作品。此期间,他也曾担任建筑绘图员。透纳靠接受委托和销售作品维持稳定收入,但因性格孤僻反叛,对卖画常感不情愿。1804年,他开设自己的画廊,并于1807年至1828年间担任皇家艺术学院的透视学教授。自1802年起,他多次周游欧洲,每次旅行都带回大量素描本。
透纳性格内向、古怪且特立独行,一生都饱受争议。他未曾结婚,却与寡妇莎拉·丹比(Sarah Danby)育有两名女儿:艾薇琳娜(1801–1874年)与乔治安娜(1811–1843年)。1829年父亲去世后,他变得越发悲观、忧郁,画廊逐渐荒废,而画作风格则更加激烈。1841年,他曾划船到泰晤士河中,只为了避免在当年的人口普查中被登记在任何住址。从1845年起,他生活在极度贫困与健康恶化的状态中,最终于1851年在伦敦去世,享寿76岁。他长眠于伦敦圣保罗大教堂。
雨蒸汽和速度
Turner
另一幅透纳的名作,来看看透纳是如何表现速度的
凑近看会看到火车头前面有一只飞奔的野兔。而像这种细节啊,是一定要在现场看才能看清的。
The Hay Wain 干草车
John Constable 1821
但凡看到透纳,就一定能在半径10米的范围内找到他的死对头康斯坦博尔Constable。透纳Turner擅长展现力量和速度,而康斯坦博尔呢,他擅长刻画乡村的宁静安详和惬意。他俩互相不买账,却互相形影不离。
39-40展厅和tunrner拥抱新科技不同,Constable喜欢乡村。他比turner小一岁,但turner很早就成名了。他一直郁郁不得志,后来在法国火了,这幅画在法国展出时,德拉克洛瓦特别喜欢这个画的云彩☁️他在英国一直不太受待见,英国人审美比较保守,一直到五十几岁才拿到国家美术馆院士。也没全卖掉,捐给了NG 和VA。
康斯太布尔出生于萨福克附近的一个富农之家,自然对英格兰的绿色乡间情有独钟。
他对自己的创作是这样解释的: “我生来就是为了描绘更幸福的大地-我的古老的英格兰”。他的大批作品揭示了他心中对故乡永恒的美好回忆,比如《干草车》、《白马船》、《斯特拉福特磨坊》、 《水闸》、《萨尔兹伯里教堂远景》等等,充满对绿色的眷念。
在他的绘画里,郁郁葱葱的绿林,木栅围著的农舍,波光闪烁的小河,金黄色的田野,一切是如此自然、真实,生机勃勃,亲切朴素,没有一点矫揉造作,令人陶醉。
正因为他以这种清新、自然、充满浓厚乡土风味的风格向当时流行的学院派古典主义挑战,所以,他成为为19世纪欧洲风景画的真正奠基者。
自然,他也因为革新,长期在英国画坛饱受挫折排挤,直到他的作品征服了法国画界后,才得到英国权威承认。
43,45号展厅:塞尚
这里有两幅必看作品,首先是这幅莫奈的《蛙塘》,没有人能画出莫奈那样的水面。雷诺阿不行,莫里索也不行,凑近看他只用了黑,黄,蓝,白四种颜色的大色块,就创造出了水波荡漾的感觉,印象派的掌门真不是浪得虚名的。
而旁边这幅雷诺阿的《伞》呢,也很有意思。据说他当时画到一半就跑到意大利旅游去了,在意大利受到了文艺复兴的熏陶后,回来完成了左边的这个女人。因此我们可以明显的感受到两个女人的差别,一个潦草,一个锋利。而文艺复兴和印象派恰恰又是艺术史上影响力最大的两种画风。当他们出现在同一个画面时,那就像,就像一个台北人和一个东北人结婚。
阿尼埃尔浴场
修拉Seurat 1884
点彩画的代表作之一
43号展厅
向日葵 Sunflower
梵高 1888
这幅作品前永远人满为患,国家美术馆200年周年庆的海报上就是这个向日葵,当之无愧镇馆之宝。
当时梵高在阿尔勒为了迎接高更,画了一系列的向日葵作品。其中15朵的向日葵有三幅,另外两幅在阿姆斯特丹的梵高博物馆(偏暗)和东京博物馆(偏橘)。伦敦这副最黄最明亮,国家美术馆的研究人员也长篇论证这副是最初的那副,最初给高更买了新鲜的向日葵,照着画的那幅。
如果你从来没有面对面领教过梵高的威力,你看到这幅画时你会发现梵高他不是在画画,而是在用颜料做浮雕,而与此同时,画中的向日葵就会像爬墙虎一样慢慢爬满你的大脑。高更在阿尔勒的时期就被这种魔力吸引。他们在经历了那个艺术史上最著名的自残事件后,就再也没见过面。但高更却一直心心念念梵高的《向日葵》一直想要收藏。但梵高不给。在高更离开阿尔勒14年之后,人们在他的笔记本中看到这样一句话:我至今依然满脑子都是向日葵。
所以,这就是一幅有魔力的画,也是梵高本人最满意的一件作品之一。因为他一共画了7幅/8幅差不多一模一样的,但这幅 绝对是唯一一幅被泼过番茄汤的。
46号展厅
莫奈(1840-1926年)
46号看完出去直接下楼有卫生间,就是出口了~
度假村的浴者
莫奈 1869
这是巴黎郊外一家著名的度假村,当时印象派画家都喜欢来这儿度假,游泳和写生。
这幅画中,莫奈用充分的印象派画作技巧体现出水波纹的细腻和灵动。
纪念巴比松画派米勒逝世150年
这次特展展出13幅公立馆藏和一幅从奥赛的借展《晚祷》,感受“播种者”“牧羊人”描绘田园诗意。
Millet: Life on the Land
Until 19 October 2025
Room 1
The sower, the woodcutter, a shepherd girl. These are the subjects that made French artist Jean-Francois Millet famous.
Marking the 150th anniversary of his death, this is an opportunity to see some of Millet’s best-loved paintings and drawings.
Born into a farming family in Normandy, Millet moved to the village of Barbizon in 1849 where he put the people who spent their life working on the land, often the poorest of the poor in 19th-century France, at the heart of his work. He knew these people and his realistic, unsentimental approach to painting them was completely new.
See his iconic 'L’Angelus' (1859) from the Musée d’Orsay, Paris, a painting typical of the dignified way he captured the working people of his age. A husband and wife stand with their heads bowed. Lit by an almost ethereal, filtered light, they’ve stopped working in the fields to say the Angelus prayer.
Admired and copied by Vincent van Gogh, he inspired Impressionists and Post-Impressionist artists including Edgas Degas and Camille Pissarro. His combination of subject and effects of light and tone saw his popularity soar at the end of the 19th and beginning of the 20th century.
Experience the beauty and quiet power of Millet’s work – an artist who created some of the most realist yet timeless paintings of the 19th century.
Detail from Jean-François Millet, 'The Angelus', 1857–9, Musée d’Orsay, Paris. Bequest of Alfred Chauchard, 1910 © Musée d’Orsay, Dist. Grand Palais Rmn / Patrice Schmidt
米勒特展:土地上的生活
展期至 2025 年 10 月 19 日
播种者、樵夫、牧羊女——这些题材使法国艺术家让-弗朗索瓦·米勒(Jean-François Millet)闻名于世。
为纪念他逝世 150 周年,这是一次难得的机会,可以欣赏到米勒一些最受喜爱的绘画与素描。
米勒出生于诺曼底的一个农民家庭,1849 年迁居至巴比松村。他将那些终生劳作于土地上的人们——往往是19世纪法国最贫困的群体——置于作品的中心。他熟知这些人,以一种现实而不带感伤的方式去描绘他们,这在当时是全新的表现。
展览中将展出他标志性的作品《晚祷》(1859 年,巴黎奥赛博物馆藏),这幅画正是他以尊严捕捉劳动人民的典型例子。画中一对夫妇低下头来,在近乎空灵的滤光中,他们暂时停下田间劳作,虔诚地诵念晚祷。
这幅作品曾受到梵高的推崇与临摹,并启发了印象派与后印象派艺术家,包括德加和毕沙罗。凭借对题材、光线与色调的独特处理,米勒的声誉在19世纪末与20世纪初迅速攀升。
感受米勒作品的美与静谧力量——这位艺术家创作了19世纪最具现实性、却依然历久弥新的绘画。
让-弗朗索瓦·米勒,《晚祷》局部,1857–1859 年,巴黎奥赛博物馆藏。阿尔弗雷德·肖沙尔遗赠,1910 年
图片拍摄于2025-07-27, 2025-08-08 ,202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