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Esplanade Valéry Giscard d'Estaing, 75007 Paris, France
官方网站:https://www.musee-orsay.fr/en
解说:
2025-07- 门票 €14 。每个月第一个周日免票,要提前网上预约。
周一闭馆
简介
位于塞纳河左岸,杜乐丽花园/卢浮宫河对面。
1986年开放。
奥赛展现的是拿破仑上台1848年到一战爆发前1914年期间的法国艺术。
对艺术爱好者来说,这是此生必去的博物馆,可以一口气看完整个印象派,简直属于朝圣地级别的博物馆。
每年来奥赛参观的人数300万左右。
C入口:普通游客进入。
奥赛美术馆是火车站改建的,整个楼底的布局是左右两边对称,中间一条过道穿过。
中间这条过道其实就是铁轨原来的位置,两边的展厅是原先的站台。但后来因为科技发展,火车变长了,奥赛塞不下了。于是就干脆挖了个隧道通地铁了,地上的火车站也就随之荒废了。后来是废物利用才改成了现在的博物馆。现在的这种设计从某种程度上说也算呼应了塞纳河左右岸的设定,右岸都是混的好的学院派和史诗画,左岸都是些食不果腹的农民百姓。
2024-09-29 门票
有地图+语音讲解器
2025-07-09 门票
图片拍摄于 2024-09-29, 2025-07-09
进入后先下楼,找到一个自由女神像🗽和美国那个一模一样,只是稍稍小了90m,法国喜欢满世界送地标。
大致路线:
自由女神🗽后面是一号厅《泉》
然后顺着走1,2,3三个厅:学院派/古典主义
走到路对面6号厅:库尔贝的巨黄画+自画像; + 4号厅:米勒《拾穗者》
上台阶7号展厅巨幅画:库尔贝《奥尔南的葬礼》+《画家工作室》
14号厅:马奈,吹笛子的人
电梯上楼:印象派
进入1号摊位,找到
La Source《泉》
安格尔
一个裸女站在一条石缝前,在肩上扛了个陶罐,源源不断的泉水从罐子里涌出来,在她脚边形成了一个池塘,将她和观众隔开。
石缝、泉水,少女的身体,光滑的肌肤,总觉得有些色情,但又不敢说,因为源泉呢,也可以解释为灵感源泉,源源不断的泉水,象征缪斯女神的创造力...没穿衣服又怎么样呢?古希腊女生哪个不是赤条条的,这就叫古典美。而这幅画的作者正是时任巴黎高等美术学院的院长安格尔。院长用这幅画给所有的徒子徒孙打了个样,以后美女就按这个来啊。美颜效果直接拉满,再叠一层古代女神的隐形盔甲,让人可以冠冕堂皇的感受荷尔蒙带来的刺激,还不会被说油腻。
于是你会在接下来的两个房间里,看到安院长的徒子徒孙们逐步将他的古典小黄图发扬光大。美少女们个个拥有大理石般光滑的肌肤,没有一丝赘肉的紧致身材。她们在画中摆出各种性感撩人的姿势,而同时她们又出自古籍和典故,暗含着诗意和哲学内涵。安校长倡导的这种风格就被统称为学院派Academic Art。
能够在古典美和小黄图之间随意切换,就是学院派的最高境界,也是19世纪下半叶的普世审美。
而在接下来的半个世纪里,有一群神经病将把这种顶在天花板上的审美彻底干个底朝天。奥赛就记录了这一整个天翻地覆的过程。
但是这种buff叠满的极致审美,要从哪里找到突破口呢?这个问题回答起来并不难,因为极致的美往往会自带一个弱点,就是容易审美疲劳。当你面对满屏美到不真实的画面,就会本能的想看些没那么美好但却真实的东西。
库尔贝:写实主义
我们从学院派的展厅出来直接过马路,上台阶(7号展厅),这里挂着两幅不可能会错过的巨型油画,一幅是奥尔南的葬礼,另一幅是:
《画家工作室》Artist Studio 1855
《画家的画室》是一幅巨大的自画像,库尔贝在画中描绘了自己在巴黎工作室里创作弗朗什-孔泰风景画的场景。画作右侧是他的朋友们,而左侧的人物则据他说代表着“人民、苦难、贫穷、财富、被压迫者与压迫者”
《画家的画室:现实的寓言》(L’Atelier du peintre: allégorie réelle déterminant une phase de sept années de ma vie artistique)
《奥尔南的葬礼》Un enterrenment à Ornans
Gustare Courbet,1850s
那这幅画就是第一个破局者,无论从艺术史的定位,还是从他的物理质量来看,这一幅画都是一件重量级作品。而画的内容却又直白得一塌糊涂。
光看画名就能完全概括他,就是一个葬礼,一个在名叫奥尔南的乡村举办的葬礼,仅此而已。这幅画最大的特点就是就一个字:大!3米乘6米。画中每个人都是真人大小。千万不要小看这个尺寸,买这种尺寸作品的人家里得先有一个城堡或者大教堂什么的,那即使不是皇帝、大主教,也得是亲王伯爵。而这些人对于绘画题材的要求其实很苛刻,一般不是史诗题材就是宗教题材。因此史诗画在19世纪的画坛长期就位于食物链顶端。倒并不是因为题材有多高尚,纯粹是因为甲方地位高。那再回头看看这幅葬礼,哪个亲王公爵会在家里挂一幅乡巴佬做法事的巨型油画呢?那么难道画这幅画是出于兴趣爱好吗?首先画中每个模特的费用就是一笔巨额开销,除此之外,要完成这个尺寸的作品,你还得拥有一间能放下这个尺寸画布的画室。还有颜料、画布、画框这些材料费。那就相当于投资10亿,却拍了一部网剧,而且拍出来还不上线啊,就自己看着玩玩。
而事实上啊,这幅画从一开始就有他明确的目标。他从来没打算上院线。当时巴黎每年都会举办一届官方艺术沙龙。于是,1850年那届沙龙,所有人都听说有个神经病送了一幅3米乘6米的乡巴佬葬礼去展览,谁都想看个热闹。因此这幅画呢就理所当然的一炮而红了。而放这颗原子弹的神经病呢,也随之一夜成名。他叫古斯塔夫·库尔贝Gustare Courbet,这家伙的样子就在旁边展厅,有一幅他画的特别自恋的一幅自画像。
6号展厅 :人类起源?
《拾穗者》
米勒(4号厅)
这里挂着一副知名度很高的农民画《拾穗者》。画了三个农妇在收割后的麦田上捡拾漏网之麦穗的画面。这个场景在19世纪的欧洲乡村还是比较常见的。
那这幅画的作者呢,名叫米勒,你一定知道他的头号粉丝,叫文森特·梵高。
米勒本人是一个忠实的农家乐拥护者,几乎整个职业生涯都和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窝在一个叫巴比松的农村画农民。于是人们就把这帮乡村爱好者统称为巴比松派。
这个门派里还有一个名叫科罗的画家,据说是第一个想出在户外画画的人,后来成了印象派的看家本领。
虽然大家都是搞农家乐,巴比松却对库尔贝不太买账,因为他们确实比库尔贝更早想到以农民为题材画画,但这帮人呢,却没有创造出《奥尔南的葬礼》这样的现象级的爆款。不过不管怎么说啊,不管是库尔贝还是巴比松,掀起的这股农家乐审美,确实在盛世美颜的脸上划开了条口子。而碰巧关心穷人和关心艺术的正好又是同一批人,就是那些拥有一定财富和地位,却又时刻担心自己会复穷的人。而这些农民们在他们的眼里怎么看怎么惨,因为当你对过度美化习以为常之后呢,真实的日常就反而变成了不堪。有人将这些农民视为虔诚的圣人缩影,比如梵高这种一根筋,也有人觉得这就是在阴阳国富民穷的现状,实属居心叵测。但无论谁对谁错,在艺术圈只要获得争议,就等于获得成功。
现在往刚才的丁字路口走。
继续往前走,这里挂着一些肖像画。在库尔贝之后,巴黎出现了许多梦想像他那样一夜成名的年轻画家。这些肖像画呢,就是他们的作品。乍看之下和对面的学院派其实没什么太大区别,因为他们的目标就是送进学院派主导的官方艺术沙龙。而从画的尺寸呢,也能猜出这些年轻画家多半家境殷实。
事实上学艺术的就没穷人,只有无病呻吟的中产。
其中我最喜欢的是巴齐耶Frederic Bazille,是蒙彼利埃一座酒庄的公子。
这幅画画的是他家的一次
《家庭聚会》a family reunion 1867
(18号展厅后面的长廊塞纳河画廊)
左边背景处的大高个就是巴齐耶自己。
那值得注意的呢,是右下角地上的一滩阳光,随意的几笔就画出了阳光穿过树叶洒在地上的感觉。这种画法呢,很有可能是从他一位天才好朋友那里学来的。
《巴奇耶工作室》L’Atelier de Bazille 1870
是的,他穷兄弟还不止莫奈一个,那大高个巴奇爷站在一幅画的旁边,巴杰不光总让这帮穷兄弟蹭画室,甚至还真金白银的资助他们。
莫奈的这幅《花园里的女人》Femmes au Jadin 1866(18号展厅)就是巴齐耶花高价买的,你看这阳光洒在地上的感觉,是不是和之前那幅《家庭聚会》很像。《花园里的女人》是莫奈早期作品,当时沙龙的落选之作,里面三个女人都是一个模特- 他的一生挚爱卡米尔,这些人看着动作也有点生疏僵硬,但是!画里对于光影直白的表白在当时是很具有突破性的,好像看着画就被阳光刺到眼睛的感觉。此后莫奈彻底开挂后画了《夏末的干草堆》 1891,令莫奈名声大噪,用干草堆呈现了不同时间的光影,这是一组系列,能看到流动的光影。
《戈迪贝尔夫人》Madame Louis Joachim Gaudibert 1868这幅画就是那个天才好友画的。他叫克劳德·莫奈Claud Monet。
你很难通过这幅画想象到他以后会变得多野。他那会还算正常,因为他和所有人一样,正梦想考编加入学院派。这幅画的尺寸也很大,说明莫奈也是个富家子弟吗?不,他很穷。但架不住他有个酒庄少掌柜的朋友,旁边这幅《巴奇耶工作室》L’Atelier de Bazille 1870,画的就是他一帮穷兄弟们日常蹭巴奇耶工作室的场景。
这里呢,挂着一幅顶流巨头们的团体肖像画《巴蒂尼奥勒的工作室》 Un Atelier Aux Batignolles 1870,角落的这个邋遢鬼就是莫奈Monet(站右一),大高个巴齐耶Bazille(右二)站在哪里都是最显眼的,这个人叫左拉EmileZola(右三),他后来成为了畅销书作家,当时的收入比雨果、莫泊桑还高。那这个腼腆的帽子男呢?他叫雷诺阿Renoir(右四),他可能是人类历史上画过最多乳房的画家。他们那会都还只是一些空有一腔抱负的素人,而这群年轻人簇拥着的是他们共同的偶像:爱德华马奈(坐左一)。
马奈是这群人里第一个做到像库尔贝那样一炮而红的画家,但是他的爆火却和库尔贝的那种搏命式的赌博不太一样,多少有点运气的成分。让他出圈的那幅画呢,挂在顶楼(草地上的午餐)
这是马奈另一幅代表作《奥林匹亚》Olympia 1865。
如果说库尔贝是在学院派的包围下另辟蹊径,找到了一个不同视角呢,那马奈奈则是在公然挑战学院派的审美。
你们不是喜欢看裸女吗?那就大大方方的看,看完别忘了给钱啊,因为她可不是什么古希腊女神,她就是个妓女。怎么知道她是个妓女的呢?这幅画的名字奥林匹亚Olympia就是妓女的代名词,就相当于小凤仙李端端什么的啊。
马奈的出现就等于朝学院派又丢出了第二颗原子弹(第一个是草地上的午餐,在楼上印象派展厅展出),这颗原子弹的名字叫“祛魅”,古典摆拍完美肉体不再吸引人了,真诚的再现日常生活也可以很美,连续的两颗原子弹就炸出了一个真正改变艺术史走向的流派:印象派Impressionism。那到此为止其实都是在做背景介绍啊,真正的主菜现在才要登场。
从外面看呢,在这个位置,跟着自动扶梯一上来,首先就会看到这幅画。自动扶梯有三层,一直上到最上面。
《草地上的午餐》Le Dejeuner sur L’herbe 1863
他就是刚才说的马奈的原子弹
两个西装革履的男人和一个赤膊的女人坐在草地上Picnic,那远处呢,还有一个女好客在那洗脚。那这幅画的创作思路呢?其实并不复杂,用4个字就能概括:翻拍经典~它完全就是在复刻提香和乔尔乔内的一幅《田园音乐会》这幅画就挂在卢浮宫《蒙娜丽莎》的背后,而画中的人物动作呢,则用的是拉斐尔设计的一幅铜版。画里的人物唯一做的修改就是给这群人换上了现代的衣服。而两幅画本质上的区别是《田园音乐会》中的赤膊女人画的是灵感女神,哎,又是女神,而马奈为了去魅呢,肯定不能画女神哦。
为了要让大家知道他画的赤膊女人不是女神,他还特地把女人的衣服脱下来丢在了一边,让人感觉这个女的好像真的很怕热。
那为什么说马奈的爆火多少有点运气成分呢?1863年那届的官方艺术沙龙啊,正处于全民艺术家的时代。当年送审的作品高达5,000多件,但其中有一半都被拒收了。拒收对于一个画家来说啊,就等于一年的努力付诸东流。2,000多幅画被拒收造成的舆情可想而知。所有人都将矛头指向了最高统治者拿破仑三世。这件事跟他有什么关系呢?而据说啊,沙龙的审核标准完全就是为了迎合他的审美品味。库尔贝的另一幅巨画《画家工作室》(左边坐着的就是拿破仑)就是在讽刺他一个人独揽大权还不算,连审美都要掌控。1863年那一年呢,拿破仑三世也不知道哪根筋搭错了,看到那么多人质疑他的审美,干脆一拍脑门,办个落选画展salon des refuses,把那些被拒收的2,000多幅画全都挂出来,让老百姓来评评理。这个皇帝做的实在够玻璃心的。当然呢被筛掉的作品大多数的确是垃圾啊,但也不乏亮点。就比如说马奈的这幅午餐,就这样,他通过败部复活战一炮而红了。
这整个过程让跟在他身后的那批小兄弟受到了启发,原来除了官方艺术沙龙这条独木桥,还有别的方式能出圈。于是他们干脆就凑在一起,自己筹款搞了个败部复活画展Boulevard des Capucines
1874,取名为“无名画家雕刻家版画家协会展”,也就是第一届印象派画展。那这个画展里画的第二差的一幅画叫做《日出印象》Impression Sunrise 1872,是莫奈的作品啊,但这幅画不在奥赛。学院派的批评家说这幅画就是一张没画完的壁纸。
于是干脆就用这张壁纸的迷惑名字给这帮自不量力的落榜生命名impressionist.印象派就此诞生。
也就是说,马奈和印象派的关系其实就是一盏引路明灯啊,因此呢,他虽被称为印象派之父,却其实并不属于印象派。说起来,印象派内部其实也并没有一种统一的画风,每个人的绘画方式、绘画题材,包括个性爱好、出身背景都截然不同,他们看起来就是一群碰巧凑在一起的神经病。但是单拎出来却又能吊打任何门派,简直就是画林中的邪教般的存在。他们每个人的故事呢,单拿出来都够做一集了,但在这里呢,只能简单的边逛边聊。
马奈的午餐对面挂着一副莫奈的《草地上的午餐》1866这幅画本来尺寸很大,但是因为保管不善,发霉了,就干脆截成了两幅画。这幅画有几个看点啊,坐着的黑斑点裙女的是莫奈老婆,他身边这个胖子是谁你知道吗?就是库尔贝,他怎么变成这个样子了?😂而画中最显眼的呢,依旧是那个大高个(站着戴礼帽拿伞),他是谁?哎,你猜他是谁?知道这幅画为什么发霉吗?
因为他死了Burgundy,28 November 1870。巴奇耶死在了普法战争的战场上(年仅28岁),从此以后,莫奈再没有画室可以蹭了。但是他却如同巴奇耶当初预料的那样,真的成为了泰斗级的大师。可惜巴奇耶没有看到,事实上,他连第一次印象派画展都没看到注意野餐上的几笔白色,寥寥几笔就制造出了阳光刺眼的效果。巴奇耶看到,一定很喜欢吧。
从一开始的学院派到巴比松现实主义,再到最后的印象派,奥赛几乎涵盖了整个巴黎19世纪下半的所有重量级艺术品。从时间上看,奥赛其实就是卢浮宫的续集。奥赛的续集,是蓬皮杜艺术中心。这不得不叫人佩服,能把几百年的艺术连起来不断层,确实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放眼全世界,也很少有国家能做到。
而奥赛的时间线中出现的艺术,也揭示了一个引人深思的道理:高压的审核制度以及过于单一的审美,必定会埋没天才的诞生,然而一旦撕开了一条小口子,天才就会像井喷一样,一股脑涌现出来。印象派、文艺复兴,好像都是这么来的。
奥赛有一件我特别喜欢的雕塑啊,是一件罗丹的半成品,一颗没雕完的脑袋,或者说是半颗没雕完的脑袋,据说是他的情人,但这不重要,可能就是雕到一半吵架了,不想雕了。但这反而叫人浮想联翩。就像断臂维纳斯一样,我们会联想那两条断掉的手臂曾经的样子,但这颗脑袋却会让我们联想他未来可能会变成什么样子。一个联想过去,一个畅想未来。但显然,未来的空间有限。
总之,希望大家有时间去实地看看~我就是去了几次奥赛之后爱上美术史的。